東南網(wǎng)——福建日報11月5日訊?56歲的薛躍輝,是土生土長的山重村人。
地處漳州市長泰縣深山的山重村,,一直保持原有的生態(tài)民俗。自從打通與廈門集美灌口鎮(zhèn)的交通聯(lián)系之后,,山重便吸引了大批游客到訪,。熟悉村里風土人情、歷史典故的薛躍輝,,當起了導游,,一天幾個來回,講得聲音嘶啞不亦樂乎,,因熱情詼諧,,他被游客們親切地譽為“山重第一嘴”。
“山重水復疑無路”,,曾是山重村寂寞的自嘲,。“在路修通之前,,我們的本行是務農(nóng)種李子,。”說起山重以前的日子,,薛躍輝感慨萬千,。靠山吃山,,30年前,,薛躍輝掄著鋤頭帶著一家人,上山開了20畝的荒地,,加上村里分的10畝地,,一共種了30畝李子。
李子成熟了,,采摘好了,,薛躍輝用肩挑,走到有羊腸小道的地方,再改用獨輪車推到村里,。由于交通不便,只有等著李販子來收購,,價錢也由別人說了算,,一斤幾分錢。到2001年,,山重村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
外面的世界日新月異,而山重一直輪回著自己的命運,。2001年由村里的老人協(xié)會帶頭,,山重村開始修路。全村人都沸騰了,,村民自發(fā)集資,,自帶干糧,硬是在莽林里開辟修路,。先是開通土坯路,,再一步一步擴修延長。薛躍輝一直充滿干勁地投入修路,,2005年,,時任生產(chǎn)隊長的他還指揮著4部鏟車,5部鉤機,。2007年,,山重通往安泰宮的水泥路貫通;2009年,,連接廈門集美灌口的美泰路鋪上了水泥,。
“原先到灌口要60公里,現(xiàn)在16公里,,騎摩托車30分鐘可到,。村里人早出晚歸,到廈門打工,,一天有80-100元收入,,擁有4000人口的山重村實現(xiàn)了勞動力轉(zhuǎn)移?!毖S輝自豪地說,,“現(xiàn)在,我們再也不用擔心農(nóng)產(chǎn)品會爛在地里,,用摩托車一次可載50-100公斤,,到灌口的農(nóng)貿(mào)市場賣。游客們走時,也要帶點土雞土鴨,、地瓜,、芋頭回去?!?/p>
山重村的千畝桃李花海,、千年古樟樹等田園風光,叫人驚艷,。鷺友,、航空港等4家廈門旅行社開辟了“古山重生態(tài)民俗游”線路。集美區(qū)山地生態(tài)旅游總體規(guī)劃也將山重村一并布局,,使之成為集美區(qū)旅游發(fā)展的“八個節(jié)點”之一,。
原汁原味的田園風光、滄桑久遠的歷史古跡和淳樸敦實的農(nóng)家生活,,游客砍柴挑水,,打食喂豬,賞春花,,摘夏果,,爬秋山,冬看民俗“擺大豬”,,四季通游,。薛耀輝作為山重村的“博物通”,常被游客點名,,帶領廈門的畫家游覽古民居,;繪聲繪色地為游客講解宋代佛塔的歷史傳說,介紹村里養(yǎng)“天公豬”的習俗……
農(nóng)民兼導游,,薛耀輝對自己的這兩種身份深感驕傲,,他美滋滋地說:“這5年交通的變化,讓山重村柳暗花明啦,,我們村年人均純收入有8000元啰,!幸福生活才剛開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