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4日訊(本網特派記者 蔡意)參加全國網絡媒體陜西行的記者一行來到了“腰鼓之鄉(xiāng)”,、“民歌之鄉(xiāng)”,、“剪紙之鄉(xiāng)”、“民間繪畫之鄉(xiāng)”——安塞,。
安塞縣位于延安市北部,,轄7鎮(zhèn)5鄉(xiāng)1個街道辦事處,211個村委會,,10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62萬,其中農業(yè)人口13.11萬,??偼恋孛娣e2950平方公里。安塞自然條件較差,,但資源相對豐富,。特別是以安塞腰鼓、剪紙,、農民畫,、陜北民歌為代表的人文旅游資源,。
腰鼓:黃土地上的陽剛之舞
安塞腰鼓源于戰(zhàn)爭和祭祀,后來演變?yōu)槊耖g的娛樂活動,,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宋代詩人范成大有詩曰,“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徹涼州花自開”,,充分證明當時在西北邊塞腰鼓的盛行。安塞縣文化館里陳列著一塊陜北出土的宋代腰鼓畫像磚,,磚上人物的打腰鼓動作瀟灑剛勁,,栩栩如生,證實包括安塞在內的陜北地區(qū)打腰鼓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安塞農村,,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六七歲娃娃,,幾乎所有的的人都會打腰鼓,。據安塞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安塞腰鼓在現代的發(fā)展起自延安時期,。1942年,,陜甘寧邊區(qū)的新秧歌運動極大地發(fā)展了安塞腰鼓,邊區(qū)的文藝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安塞腰鼓,,使這個古老的陜北民間藝術形式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fā)展,。而安塞腰鼓走向全國,卻是在改革開放以后,。
1984年,,由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擔任攝影的電影《黃土地》劇組走進了仍然比較封閉的安塞,。他們要在這里尋找一種與黃土地相契合的,、充溢著生命原動力的民間舞蹈。他們選中了腰鼓,。拍攝那天,,在朗朗晴空下,150名身穿一色黑襖褲,、頭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紅布帶的精壯的陜北漢子,腳踏厚厚的黃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齊齊地舞將起來。他們前進,、后退,、踢腿,、轉身,,展轉騰挪如入無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龍,,酣暢淋漓,,飛揚激越。攝制組的人們震驚了,,陶醉了,。當拍攝到最后一個鏡頭:鼓手們從山坡后面涌上來時,只見黃塵滾滾,,人影恍惚,,震天的鼓聲和150條漢子的吼聲交織在一起,猶如黃河咆哮,、萬馬奔騰,,在場的人熱烈鼓掌,激動得快要瘋了,。從此以后,,安塞腰鼓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打出了黃土地:1986年,安塞腰鼓在首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上奪得最高獎項,;1989年,,臺灣電影人凌峰將恣意豪放的安塞腰鼓收入他的專題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并作為片頭鏡頭,;1990年,,安塞腰鼓敲進了首都北京,在第十一屆亞運會上大放異彩,。1997年和1999年,,安塞腰鼓分別參加了香港回歸、國慶50周年慶典以及在德國柏林舉辦的亞太活動周等重大活動,。目前,,安塞全縣有腰鼓協(xié)會14個,骨干腰鼓手達到了1600余人,。
如果說悠揚高亢的信天游是黃土高原的憂郁的詩情,,那么安塞腰鼓就是這片土地的頑強生命的吶喊和奔突。這是一種民間的舞蹈,,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