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裙記》自1957年問世以來,就有多種改編本,、演出本,,但總不離“分別—會子—(不)團圓”這樣典型的傳統(tǒng)戲曲結(jié)構(gòu),。王仁杰的《紅裙記》則將結(jié)構(gòu)純粹化,刪去了許多無謂的枝蔓,、無趣的過場,,但甄選,、保留并發(fā)揮了有閩劇特色或閩文化特色的插科打諢,加上對白在文與白之間的精心錘煉,,使該戲呈現(xiàn)出文人戲曲精致化的審美風(fēng)格與藝術(shù)境界,。
在王仁杰筆下,人物遵循的是“溫柔敦厚”的詩禮傳統(tǒng),,呈現(xiàn)出較明顯的士大夫?qū)徝廊∠?。柳氏,和王仁杰眾多的女主人公一樣,,溫柔端莊,,有教養(yǎng)、涵養(yǎng),,但依然保持著明顯的民間性,,使人一眼可以瞥見這是個民間百姓家的平常女子,而不是庭院深深里的大家閨秀,;但這平常女子又不尋常,,極具個性,而這個性又不是原劇本或其他改編本所表現(xiàn)出的凌厲與外在,,而是一種溫柔內(nèi)斂的堅忍和矜持,。王成龍,盡管仍無情無義,,認子不認妻,,但溫和禮讓了許多,王仁杰給他留了一絲情感的底線,、一些讀書人的斯文,,并適當(dāng)?shù)刭x予了人物真實的人性內(nèi)涵,多少呈現(xiàn)出王仁杰的特色,。
比如“追夫”一場,,王仁杰將王成龍對柳氏所說的“當(dāng)年我只借了你一條紅裙,如今也已還了,,你還要什么,?”的無情之語,改成了只是王成龍的推諉之詞,。尤其是在王成龍駕船離去之后,,柳氏由怒罵王成龍“負心賊”,改成了傷心至極的無言,,更是刪去了柳氏以“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之姿將房契銀兩拋入閩江等細節(jié),,一句“奴傷心淚,,已由江上風(fēng)吹干”,,已然包孕了無限感懷,,透著更多的辛酸苦痛,令人回味無窮,。
對人物的溫和化處理,,可以看作是王仁杰近年來人生態(tài)度的一個浮現(xiàn),即看透世情,、寬允平和,。這也表現(xiàn)在一些小細節(jié)上,例如王達官不怨怪父親的理由是“子莫論父母之過”“家丑不可外揚”,,改為“怨生不怨死”,,顯然更為深刻,更見人情,;王成龍以夫妻之情來打動柳氏以達到借裙的目的,,在王仁杰筆下,理由則是嗷嗷待哺的嬰兒,,柳氏的一句“羅裙怎比我親生”,,令人潸然淚下。這樣小小的改動與整理,,看似不經(jīng)意,、不起眼,其實埋藏著深厚樸素的世理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