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18日考察了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絡信息工作,強調要充分認識互聯(lián)網發(fā)展帶來的深刻影響,,切實加強新形勢下反腐倡廉網絡信息收集、研判和處置工作,,拓寬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充分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這段話令人振奮!近年來,,互聯(lián)網在中國的普及,極大改變著普通公民“話語權”的行使,,營造出強烈的網絡輿情生態(tài),深刻沖擊著傳統(tǒng)反腐格局,。3.38億網民分散在社會各個階層和領域,,其監(jiān)督力量不可小覷。
眾所周知,,由于傳統(tǒng)舉報的高成本、高風險,,尤其是舉報人權利保護機制上的缺失,,讓舉報人頻頻面臨各種險境,,使得舉報人在得不到妥善保護的情況下要么選擇了“封口”,,要么轉而尋求一種自我保護式的隱性舉報,。而網絡傳播的廣泛,、交流的便捷,、身份的虛擬以及風險的縮小,,都使得互聯(lián)網成為“深喉”發(fā)音的極佳平臺,。在網站,、論壇,、博客等空間,,通過短信,、QQ,、MSN等新興媒介,網絡公民競相發(fā)起一次次“扒糞運動”,,每個網民都是記者,每個博客都是媒體,,每個帖子都是舉報線索,。從湖南“網絡反腐第一案”的查處,,到“一夫二妻”區(qū)委書記的“落網”,,再到“史上最牛處級官員別墅群”曝光,,及至“周久耕事件”以及最近遼寧阜新人大代表網上發(fā)帖舉報政法委副書記吸毒淫亂等,“曝光—報道—評論—調查—處理”,,幾乎形成了網絡反腐的路線圖,,昭示出網絡輿情在反腐上的巨大威力,。
但是,,網絡輿情也面臨著反腐的諸多困境,。其一,,有的官員在強大的網絡曝光氛圍中開始學會“隱蔽”,,從而加大了反腐的難度,。在過去,不少官員對于媒體監(jiān)督經常是“不怕報紙點名,,就怕電視曝光”,,有論者認為現(xiàn)在恐怕是“報紙電視都不怕,就怕網上‘人肉’化”,。尤其是“周久耕事件”之后,,一些官員甚至患上“網絡焦慮癥”,更加注重個人言行,。其二,,網絡輿情容易受到各種干擾。隨著網絡信息戰(zhàn)的展開,,一些專門“收錢替人消災”的“刪帖公司”隨之出現(xiàn),,據稱這些專業(yè)刪帖者對于罵人帖、負面的信息等,,無論是在新浪,、搜狐,還是在百度,、天涯,,都能刪除。在這種環(huán)境中,,網絡輿情會否被人為操控,,針對官員的負面信息會否被“屏蔽”,都將變得更加詭異,。其三,,網絡輿情尚未進入反腐的制度化通道。
從目前來看,,網絡輿情對于反腐的效能發(fā)揮,,依然取決于官方的“自覺”,而缺乏立法上的硬性規(guī)范與約束,。實踐中,,公民因發(fā)帖而受到公權打擊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從一個側面反射出網民話語權的“脆弱”與失守,。
可見,,要讓網絡充分釋放民間監(jiān)督熱情,讓輿情充分助推官方反腐,還必須回到常態(tài)化的制度建設上來,。如何構建網絡輿情的汲取機制,,利用網絡的通道充分挖掘反腐的民意力量,將網絡反腐納入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軌道,,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傅達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