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你就是某某某,!難得來,請坐,,請坐,。”福建日報通訊員第1次來到報社,,總能得到編輯老師們的熱情接待,。他們再忙,也會放下手中的筆與通訊員面對面地談稿件,、聊一些基層的事,。往往初次見面,就給通訊員留下似曾相識,、相見恨晚的深刻印象,。
6月4日,也就是今年福建日報通訊員表彰會召開的前一天,,下午3點多鐘,,我們辦完報到手續(xù)入住后,我的老師邱盛林,,看到時間還早,,就對我說:“小高,再過年把時間我就退休了,,跟報社打交道的機會將越來越少,,再說你剛來報道組當組長,基本上與報社編輯都未曾謀面,,我?guī)闳笊鐜讉€編輯部坐坐?!?/p>
很快,,我們倆就打車來到了報社,第1站就來到記者通聯(lián)部,。一進門就遇見劉國軍編輯,,因為他曾在南平記者站工作過幾年,算得上老熟人,。一陣寒喧之后,,他聽說我們要到幾個編輯部去走走,二話沒說,,就領著我們忽上忽下,,先后跑了海峽教育和經濟文教、群眾工作等幾個編輯部,。每到一個部室,,彼此之間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論交談的時間長短,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編輯們的真誠與熱情,。所到之處,,聽說我們是從哪里哪里來的,編輯們就主動與我們握手,并熱情招呼坐一坐,。在群眾工作部,正在緊張編稿的幾位編輯,,看到我們來了,,除了熱情接待外,部里的領導還招呼在場的幾位編輯,,與我們圍坐在一起交談,,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與報社編輯零距離接觸的溫馨。
在從報社回住地的路上,,邱盛林老師還告訴我,,對基層通訊員高看一等、厚愛一層是福建日報的歷來好傳統(tǒng),。他說,,十幾年前,他每年都要來報社好幾趟,,而且一來就要住上1周左右時間,,與報社編輯一起上班、吃食堂,。在報社,,不論職位高低,大家都稱年長的“老某”,,叫年輕的為“小某”,,彼此間關系非常平等和諧。近些年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基層通訊員與報社編輯之間的聯(lián)系、溝通更方便快捷,,見面的機會相對少了些,,但只要你來到報社,不管認識與否,,報社領導,、編輯和記者,都會讓基層通訊員找到“回家”的感覺,。
的確如此,。福建日報報社,,這個廣大通訊員的娘家,對通訊員的關心,、關懷是多方面的,。在福建省,絕大多數(shù)縣級報道組都是事業(yè)單位,,這就把報道組的同志擋在了“陽光”之外,。報道組的同志工作任務重、條件差,,這一點報社的同志最清楚,,也最理解。為了讓報道組的同志享受“陽光”照耀,,報社的領導和編輯,、記者們,不失時機地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向省里有關部門反映,、呼吁我們的處境和困難,還通過寫內參等形式,,把基層通訊員“遭遇”,,向有關部門領導反映。
今年5月底,,在報社領導和編輯,、記者們的傾心關心、關注下,,省,、市相繼出臺文件,把報道組列入“參照公務員管理”,。按理說,,報社的努力和關心,至此也算功德圓滿了,。但在今年通訊員表彰會上,報社領導和記者通聯(lián)部,,仍把各縣市報道組“參公”作為一項重要議題,,目的是詳細了解各報道組“參公”一事的具體落實和進展情況,對少數(shù)細節(jié)問題進行再過問,、再梳理并向有關部門反饋,。
關心不講條件,真誠源于相知,。福建日報社,,就是基層通訊員溫暖的家,。
(作者單位為光澤縣委報道組)
- 2009-08-21詹國兵:福建日報架起我人生坦途
- 2009-10-26甘建輝:與他相伴的激情歲月
- 2009-08-21鄭志忠:我與福建日報的不解之緣
- 2009-08-21王旺聲:福建日報幫我圓夢
- 2009-08-21徐庭盛:有一種感懷叫靠近
- 2009-08-21張知松:福建日報引我走上新聞路
- 2009-08-21王文津:從退伍老兵到主任記者
- 2009-08-21金文蓮:無情的與有情的
- 2009-08-21文凈:這是一座寬闊的平臺
- 2009-08-21祝文善:潮聲,久長澎湃在心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