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事了——
1955年的一個冬日,,在惠安縣百崎回族鄉(xiāng)蓮埭村,,16歲的回族青年郭家齊,,偶然間看到一份福建日報文藝副刊,。中學剛畢業(yè),滿懷熱情和理想的郭家齊不禁產生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沖動,,他提起筆來,,試著寫了一篇有關山村合作化題材的文章,貼上郵票寄給福建日報,。沒抱任何希望的他,十幾天過后,,竟接到福建日報的退稿和一封熱情洋溢的信,!
這封用毛筆認真撰寫的信,肯定郭家齊的文章有生活氣息,,同時指出學生腔很濃,,建議先寫短文,積累經驗后再寫長文,,還告訴他今后寄稿不必貼郵票,,只要剪去信封左上角,寫上“稿件”字樣……
郭家齊膽子壯了,,于是又寫了一篇2000字的文章寄去,,不到10天,那位編輯又給郭家齊回信,,表揚他的寫作有了明顯進步,,稿子決定采用,,還寄來兩卷稿紙。1956年12月18日福建日報“海潮”版刊登了郭家齊的處女作《牛病了的時候》,。這是惠安百崎的回民開天辟地第一次在省報發(fā)表文章,!
郭家齊的寫作熱情更高了,他接二連三給福建日報投稿,,每次都會收到那位編輯的回信,,不厭其煩地對文章提出修改意見。短短三年時間,,那位編輯給郭家齊的來信不下50封,!
郭家齊寫稿在當?shù)刈坑忻麣猓?983年開始,他先后被各級推薦擔任省政協(xié)五,、六,、七屆委員。
今年6月,,獲悉福建日報將迎來創(chuàng)刊60周年大慶,,年逾古稀的郭家齊為《我與福建日報征文》寫了一篇文章,激動地回憶他與福建日報半個世紀的情緣(見本報7月16日視點版),,并在文中告訴大家:“那位長期給我寫信的編輯是誰,?直到2003年9月3日‘武夷山下’發(fā)表王仲莘《默默無聞一編輯》的文章,我才知道就是陳炳岑先生,。我受過好幾個老師的教育,,沒有哪位能這樣認真負責地對待我。這張報紙我一直保存著,,經??纯矗约耐袑Χ鲙煹膽涯??!?/p>
我省雜文作者陳天必說他“文革”前曾為福建日報副刊寫了100多篇雜文,而收到陳炳岑的來信也是100多封,。陳天必在他的雜文集《村頭小言》的后記中說:“我感到熱情的編輯們,,是我的文章的‘助產士’,沒有他們的‘催生’,、‘助產’,,我也不會有多少文章出來的?!彼谶@里說的“編輯們”,,第一位就是陳炳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