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三明將樂爆發(fā)泥石流,,本報記者薛希惠(左一),、李閩(左二)在現(xiàn)場采訪,。
2006年8月,本報記者謝宗貴(左二)、劉輝(右一)在柘榮采訪“桑美”臺風的災后重建情況,。
??
2008年5月19日,,一路向西,。我們福建日報3名記者與在飛機上偶遇的福建省衛(wèi)生防疫救援隊一起,帶著對前路太多的未知,,從福州到成都再到綿陽,,本來準備派往汶川的隊伍,因為無路可進,,最后改往江油,,抵達時已是晚上7時許。
??一天采訪下來,,我們開始不滿足,,一定要到重災區(qū)去!背上30多公斤的行囊,,我們繼續(xù)上路。
??最難熬的是等待,!沒有交通工具,,我們只能搭順風車,走走停停,,看著時間點滴逝去,,卻一直搭不上車,心急如焚,。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想方設法,三進江油,、五進都江堰,、三進彭州、挺進汶川,、深入什邡,。最痛苦的是派活,只有一個去理縣的空位,,3個人都搶著去,,最后除了自己讓出名額外,還得說服,、安撫另一位留下來的同事,,條件是過兩天去汶川他是首選。最難忘的是挺進汶川,,700多公里的路程,,包括3座雪山,沿途一面緊貼山壁,,一面臨近懸崖,,塌方的石塊隨處可見,,前行途中車前車后滾石不斷,然而路上滿載物資的大卡車車隊川流不息,、如蝸牛般爬坡前行,,我們時刻感受到這條“生命線”的力量。
??15個晝夜,,我們記錄堅強,、學習堅強,記錄人間大愛,、奉獻一己愛心,。危險從來沒有讓我們退縮,感動卻常常讓我們淚流滿面:背著襁褓中的孩子清理路面塌方碎石的青年羌族女子,;汶川40多攝氏度帳篷內(nèi)向黨小組遞交入黨申請書的救援隊員,;余震中,用手電筒照明實施緊急手術的醫(yī)療人員的背影,;在鐵軍學校中追逐嬉笑的孤兒,;在新建的學校操場內(nèi)懷抱愛子照片、失聲痛哭的家長們……
??現(xiàn)在想起他們,,已經(jīng)化為一股強大的力量,,積淀在內(nèi)心最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