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為本
回想22年報社生活,我慶幸這22年正處于我國新聞事業(yè)在改革中快速發(fā)展的階段,,黨報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改革過程中報社同仁表現(xiàn)出來的干勁和智慧,是我學習的不盡源泉,。我一直記住張黎洲同志的一句話:“成熟是一個過程,誰都不能說自己很成熟了,但也不能隨便說別人還沒成熟,。”成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學習使人成熟,,成熟又使人發(fā)現(xiàn)更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作為班子成員,工作上難免有矛盾,、有爭吵,,但各自都有長處,。比如,黃詩筠同志經(jīng)常講我“點子多,,落實少”,,此語切中要害,而他思考問題全面,,善于把想法付諸實踐,,正是我要學習的;寫作業(yè)務,,黃種生同志比我強得多,,研究他的文章,有助于提高寫作水平,;總結工作的概括性,,是顏振育同志的強項,對我而言,,學強補弱,,益莫大矣;周昌仁同志善于協(xié)調(diào)各方面的矛盾,,則是一個班子保持安定團結的重要因素,。有心學習,豐富自己,,成熟自己,,到了復旦大學后,學習所得有效地成為我做好工作的支撐力,。
其實,,在新聞改革大潮中,我們承上啟下的這一代人更多的是向年輕一代新聞工作者學習新的理念,、新的知識,,我至今非常感謝報社年輕同志對我的思想和業(yè)務進行的“時代加工”。
黨報的理論版很難辦,,至今還有不少黨報沒有理論版,,有的辦不下去就撤了,我接手分管理論部時,,也曾有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想法。但是當時理論部鄭衛(wèi)華,、薛東等年輕人卻不這樣想,,他們主動出擊,與省社聯(lián)、高校,、社科院聯(lián)系,,承擔省社科研究課題,制訂組稿計劃,,組織作者隊伍,。正是他們的干勁使我改變了“保守療法”,和大家一起向“五個一工程”沖擊,,終于連續(xù)三屆奪得七篇論文獲“五個一工程”獎的驕人成績,,位居當時省級黨報第一,理論部組織潘叔明同志的論文還獲得全國鄧小平理論研究一等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理論部的同志們又在全國領先開創(chuàng)了IT專版。面對理論宣傳的困難,,這些年輕人沒有畏難情緒,,而是熱情求新、主動開拓,、趕上潮流,,積極體現(xiàn)“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我在報社時就常為這種時代精神所鼓舞,,而這一時期受他們影響我學習理論的收獲也較大,,這些新知識為我在大學講臺上繼續(x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雖然我有過較長時間的采訪經(jīng)歷,,也有過一些總結,,但經(jīng)驗總有時代局限性,具體方法更容易過時,。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時代,,一線的記者有著很多從實際出發(fā)的有效采訪方法,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鄭美清與下崗女工陳曉萍以交朋友方式進入采訪狀態(tài),,進而長期跟蹤報道,,使正確對待下崗職工的主題得到了具有政策指導意義的深化,;吳育卿在不違反有關規(guī)定的前提下,隨機應變,,成功采訪重要領導,、重要活動,發(fā)出本報獨家新聞,。這些采訪方法的新發(fā)展,,對于當時組織有效報道,以及我現(xiàn)在的講課都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進入信息時代,,以數(shù)字技術為基礎的現(xiàn)代技術帶來了信息傳遞手段的變化,,而且必然影響到媒體傳播功能的根本性變化。當我在課堂上講新媒體技術時,,總忘不了三個人:柯機榕,、王崢、丁朝強,,柯機榕從1987年報社告別鉛與火,,進入電腦排版時,就在車間教我“玩”電腦,,而后來我分管報社網(wǎng)絡化建設時,,更是從他們那里學到了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的基本知識,,使我得以趕上時代的步伐,。有時,學生們問我:“你這樣年紀的人,,怎么也會玩電腦,、玩網(wǎng)絡,講新媒體,?”我總會告訴他們,,因為我在《福建日報》時有一批好老師,是他們把我?guī)нM了一個全新的信息世界,。
《福建日報》60周年,,我也63周歲了。當《傳媒天地》(順便說一下,,當年《福建日報通訊》改版時,,一位編輯提出“傳媒天地”的刊名,有人認為“傳媒”概念不明確,,從媒體發(fā)展趨勢考慮,,我還是采納了這個刊名。現(xiàn)在看來,,這位同志不但提對了,,而且很有發(fā)展的眼光??磥?,眼睛向下、多學新知識總是有好處的,。)約我寫一篇紀念文章時,,我覺得很難下筆。22年,對于人的一生并不短暫,,在報社歷史上也不算短暫,,想到的事與人太多,想寫的事與人也太多,,甜酸苦辣一言難盡,。但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段路程,既是為黨為人民作貢獻的階段,,也是不斷提高作貢獻的本事的階段,,學習無疑是最重要的人生經(jīng)歷。
收到《傳媒天地》邀約函時,,正好送走一屆畢業(yè)生,。看著年輕人興高采烈的模樣,,我想起了自己當年走出校門,、走進社會的另一番景象。固然不可同日而語,,但有一點相同--路要靠自己的雙腳走出來,。走路的過程,既是實踐,,又是學習,。在《福建日報》,我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指導下實踐,,一步一步走了22年,學了22年,。學到的寶貴財富指導我搞好報紙,,也指導我搞好教學,今后依然會指導我走好人生之路,。
因此,,我感謝《福建日報》,懷念《福建日報》,;感謝所有指導過我,、幫助過我、批評過我的同志們,。
■(作者為福建日報原副總編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原院長,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新聞大學》雜志主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