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災難貫穿以人為本的宗旨,。人文關懷精神在實踐中不斷深化,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成為災后重建的第一主題
“新家肯定比地震前的家更好,。”盡管眼下還住著板房,張碧英卻已經開始憧憬她的家鄉(xiāng)映秀鎮(zhèn)重建后的樣子,。4月中旬,汶川地震震中映秀災后重建總體規(guī)劃通過審批,。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信心來自于一個細小的回憶?!?/font>
那是去年6月,中鐵十六局的職工來給映秀搭建過渡板房,。一天晚上,張碧英發(fā)現(xiàn),幾個已經累得沒力氣說話的援建者脫下手套,用手掌摸索板房邊緣。一問才知道,他們怕建造過程中留下鋒利邊角,劃傷住進來的受災群眾,每天干完活都要這么摸一遍,。隱患排除了,他們自己的手卻不斷被劃破,。
張碧英十分感動,她說:“人家替我們考慮得這么細,這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她相信,有這樣的工作態(tài)度,映秀肯定能建成一個美好的地方,?!?/font>
以人為本,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歷程中,人們更加深切地體會到這四個字沉甸甸的分量?!?/font>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的,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在抗震救災的全過程中,全國人民和時間賽跑,與死神抗爭,充分體現(xiàn)了珍愛生命,、保護人民的人文關懷精神。三天“全國哀悼日”的設立,更顯示出了中華民族對人的生命的尊重,?!?/font>
一年來,在災后重建中,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在規(guī)劃、施工,、監(jiān)管的全過程,。
2008年6月8日,震后第27天,國務院發(fā)布《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國務院法制辦主任曹康泰說,條例不論是制度設計還是規(guī)定的政策措施,都是圍繞著以人為本展開的:過渡性安置和村民住宅建設強調尊重人民意愿;活動板房的使用體現(xiàn)人性化;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條件,體現(xiàn)人文關懷;現(xiàn)場清理充分尊重當地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9月19日,《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guī)劃》正式發(fā)布,。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穆虹說,規(guī)劃編制的第一原則就是以人為本:從災區(qū)群眾生活生產需要出發(fā),把切實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前提,兼顧生活質量和生產發(fā)展,兼顧現(xiàn)實需要和長治久安,把災區(qū)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巨大災難帶來傷痛,也催人警醒,。風險防范理念全面滲入災后重建的各個層面,“安全”成為第一要素,?!?/font>
在什邡,農民改變了祖輩遵循的隨意建房方式,頭一次拿著建筑專家提供的圖紙蓋房子。很多農房實行統(tǒng)規(guī)統(tǒng)建,有效提高了建筑規(guī)范性,。廣大農村地區(qū)以往長期不設防的局面可望得到根本改觀,。
在成都,300多所新建學校不僅抗震烈度比普通民房高1-2度,還被規(guī)劃為關鍵時刻的避難所,。學校成為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地方?!?/font>
從更加宏觀的層面看,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以一種特殊方式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災害防范和抵御能力的提高,。
以人為本,還體現(xiàn)為全社會風險意識的增強,。北川的老縣城,、綿竹的漢旺鎮(zhèn)、青川的東河口,一片片觸目驚心的廢墟,、一座座崩裂扭曲的山體被完整保留下來,以這種真實的災難場景,作為防災減災教育的基地,警示后人,。
在第一個國家“防災減災日”前夕,《中國的減災》白皮書將發(fā)布,旨在紀念汶川地震罹難者,并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的高度關注,?!?/font>
汶川大地震后實施的心理干預活動,是我國首次對受災民眾進行的大規(guī)模心理救援行為。眾多心理專家留守災區(qū),幫助受災百姓走出陰影,重塑希望,、信心和勇氣,。
從這里,人們看到了以人為本理念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的深度拓展,?!?/font>
- 2009-05-12地震周年:中國川甘陜?yōu)膮^(qū)涅槃重生
- 2009-05-12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 2009-05-12葛劍雄:地震一周年 告別悲傷勇?lián)亟ǖ臍v史重任
- 2009-05-12葉匡政: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地震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