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的武夷山茶園,。肖文鳳 攝 東南網12月2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吳旭濤 姚雨欣 通訊員 李茜)12月22日至24日,,2023武夷山首屆全國圍爐煮茶節(jié)浪漫開啟,圍繞發(fā)布一個圍爐煮茶標準,、推出十個最美圍爐煮茶點,、發(fā)放百萬消費券、組織千家茶企,、吸引萬人圍爐等活動,,點燃冬日里的氤氳茶香。 去年冬天,,圍爐煮茶萌生之時,,“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消息從摩洛哥傳來,燃動數(shù)萬人的朋友圈,。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的武夷山,,此次申遺成功,也讓武夷山成為我國首個“三世遺地”,。 眼下,,“中國茶”申遺成功一周年,,武夷山推進“三茶”統(tǒng)籌工作不斷取得成效,,讓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更具時代生命力,“一片葉”不僅富民強村,,也越來越有“國際范”,。 一座武夷山,半部茶葉史 住茶宿,、吃茶膳,、行茶徑、品茶趣,、探茶鄉(xiāng),、泡茶湯、賞茶戲,、習非遺,、學茶舞……行走武夷山各處,片片有景,、處處有茶,,豐富多彩的茶文旅產品不斷“上新”,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尋茶,,通過茶文化研學游,、國際茶志愿者等項目探訪茶園,、以茗會友。 武夷山是世界紅茶和烏龍茶的發(fā)源地,,素有“一座武夷山,,半部茶葉史”之說。 早在南朝齊時(479—502年)武夷茶便以“晚甘侯”之稱為社會上層所賞識而初具知名度,。 “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飛鵲印成香臘片,,啼猿流走木蘭船,。”唐時,,以“研膏”“臘面”為名的武夷茶,,加工精致,價同黃金,,并開始少量進貢皇宮,,成為御賜的珍品。 宋室南渡以后,,武夷山成為理學名山,。著名學者齊聚山中,斗茶品茗,,以茶促文,,以茶論道。其時,,儒,、釋、道三教同山,,寺廟道觀遍布山中,,并大多躬耕茶園、制作茶葉,,茶事由此大興,。 “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鼻О倌昵?,著名理學家朱熹對武夷茶的動人描繪仍在碧水丹山間回響。 文人雅士在品飲詠贊武夷茶的同時,,把茶作為一種游藝,,此后斗茶,、點茶、分茶(茶百戲)等茶藝形式紛紛出現(xiàn)并逐漸盛行,,在今天的武夷山也可尋得蹤跡,。 1302年,武夷山設立皇家焙茶局,,稱“御茶園”,。從此,武夷山茶正式成為朝廷貢品,,每年沿著一個個驛站,,經過幾千里路程遞送至京城,這樣的情景一直持續(xù)到1557年,。 時至今日,,凝練著歷代茶人智慧結晶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仍舊充滿獨特魅力,。 “武夷巖茶制作技藝兼?zhèn)浼t茶與綠茶的制作精華,,在所有茶類中工序最多、工藝最復雜,,對茶葉品質的影響程度非常明顯,。”武夷巖茶制作技藝省級傳承人劉寶順概括說,。 在“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清單中,,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赫然排在第一位。 走進武夷山市瑞泉巖茶博物館,,推開一側古樸厚重的木門,,全景還原的武夷巖茶制作技藝在眼前展開。炒青鍋,、揉茶桌、焙籠,、炭火堆……一個個制茶老物件,,在靜謐中傳播著先輩們的智慧。 “流傳至今的武夷巖茶制作技藝,,主要包括采摘,、曬青、搖青,、炒青,、茶揉、炭焙等工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或缺,。”武夷巖茶制作技藝省級傳承人黃圣亮告訴記者,,制茶技藝中,,人是最關鍵的因素,每個人不同的氣質,、習慣和對茶的理解,,都會潛移默化影響最后的茶味,能夠做出“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的武夷巖茶,,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 近年來,,武夷山積極發(fā)揮傳承人的傳幫帶作用,,以“師帶徒”形式,加強對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茶技藝的傳承和發(fā)展,。前來拜師學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這讓黃圣亮對武夷巖茶制作技藝的傳承充滿信心。 一些國際青年的身影,,也出現(xiàn)在茶園間,。來自俄羅斯的MARAT TUKHVATSHIN便是其中一位?!爸袊栌惺重S富的茶文化,,人們對待茶山和茶葉,既有感情也有智慧,,讓人著迷,。我的中文名叫馬浩茗,便是出自對茶的熱愛,?!彼嬖V記者,目前正在福建農林大學攻讀茶學博士,,已多次探訪武夷山茶園,。 無獨有偶,武夷星茶業(yè)積極構建國際合作交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地設立大紅袍文化推廣中心,,建立武夷星國際志愿者組織,,在32個國家招募了上百位國際志愿者,以茶為媒向世界分享中國智慧,。 從萬里茶道,,到“一帶一路” 在世界茶文化發(fā)展的歷史畫卷中,,幾乎每一幀都飄著福茶的芬芳。 明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攜帶包括武夷茶在內的大量名茶作為禮品贈給各國,打開茶葉之門,,外銷從此開始,。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澳門收購武夷茶運往歐洲,,受到外國消費者的喜愛,,武夷茶從此步入世界市場。 明末清初,,茶禁松弛,,朝廷允許民間進行茶葉貿易,武夷茶出口大量增加,。由于當時還實行海禁政策,,海路不暢通,陸路上則出現(xiàn)了由山西商賈組成的茶幫,,專赴武夷山茶葉市場采購茶葉運往關外銷售,。其時武夷茶便越分水關至江西河口上船,由信江順流而下波陽,,沿著“絲綢之路”躍身于國際市場,。 一部國茶史,半卷出福建,。其中不能不提的是位于武夷山的“萬里茶道”,。 “自17世紀開始,伴隨著俄羅斯市場對茶葉需求的不斷增加和中俄茶葉貿易的逐漸興盛,,以大盛魁商號為領頭羊的晉商抓住機遇,,貫通從武夷山出發(fā)、橫跨亞歐大陸,、直抵俄羅斯恰克圖的茶葉貿易之路,。”武夷巖茶申遺專班主要負責人,、武夷山市文化館館長楊義東介紹。 據悉,,這條長達1.3萬公里的茶道,,是繼“絲綢之路”后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國際大通道,帶動沿線200多個城市的發(fā)展,,更承載著因茶而起,、因茶而興,、因茶而融的深厚情誼。 萬里茶道的起點,,是位于武夷山東部的下梅村,。據《崇安縣文史資料》記載:“康熙十九年(1680年),其時武夷茶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竹筏三百艘,,轉運不絕?!?/p> 19世紀40年代“五口通商”以后,,北上茶葉之路為海上茶路代替。武夷茶的海上銷路開始暢通,。光緒四年(1878年),,福建口岸出口建茶4000萬公斤,約占全國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武夷茶占十分之一,。清光緒六年(1880年),武夷山輸出青茶20萬公斤,,茶葉出口值占福建省第一,。 廈門首屈一指的張源美茶行,多年來經營武夷巖茶的轉口外銷業(yè)務,,商品銷往緬甸一帶,。據《廈門文史資料》1988年第14輯記載,這家茶行經營和代辦出口到東南亞各國的茶葉每年達六七千箱,,最高年份突破萬箱,。其中武夷巖茶約占30%~35%。該行還在廣州,、漳州,、香港和緬甸國的仰光等地設立茶行,轉手遠銷至歐美各國,,聲譽日興,。 20世紀50年代初,茶葉出口業(yè)務日趨繁榮,;60年代后武夷烏龍茶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向國外銷售的多為僑銷茶,基本固定在歷史上的傳統(tǒng)市場,,即通過閩南,、廣東外銷至香港、澳門地區(qū)及東南亞等國家。 如今,,武夷茶享譽中外,,為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所喜愛。 2013年9月,,中蒙俄三國代表簽署倡議書,,邁出萬里茶道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步伐。2019年3月,,國家文物局將萬里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乘勢而上,同年12月,,萬里茶道申遺推進會在武夷山成功舉辦,。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萬里茶道再次走進大眾視野,。曾經的“世紀動脈”,歷史文化價值被不斷挖掘,,在推動經貿往來,、人文互通的時代浪潮里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穿越千年歷史,,武夷茶仍舊蓬勃生長,,不斷沿“路”延伸。 日前,,2023年(第四屆)海絲茶文化論壇在武夷山市舉行,,近4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駐華使節(jié)、國際友人,、海外華僑華人,、海內外茶界專家學者、茶企茶商,、青年網紅代表等逾200人,,齊聚萬里茶道起點城市,敘茶緣,,話茶事,,謀茶業(yè)。 在開幕式現(xiàn)場,,來自中國,、俄羅斯、愛爾蘭,、也門等國家的8位網紅獲聘“福茶”海外傳播官,,不斷推動茶文化“走出去”,,壯大“朋友圈”,。 “茶文化由中國發(fā)端,,走向世界?!敝袊俏镔|文化遺產中心原主任連輯說,,目前全球有60多個國家種茶,160個國家的近30億人口喝茶,。來自中國的共性茶文化,,在世界各國延伸,形成了一體多元的文化形態(tài),。 一片葉子的“出?!敝茫骋r出的是武夷茶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氣魄,。 2021年1月21日10時19分,,首班武夷山“國際貨運班列”在武夷山陸地港鳴笛發(fā)車,從武夷山出發(fā)經新疆霍爾果斯抵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等中亞港口,;同年6月5日,載有閩北茶葉及相關貨物的首列“大紅袍號”列車順利開行,,譜寫了萬里茶道的新篇章,。目前,武夷山中歐班列已實現(xiàn)常態(tài)化運行,。 近年來,,武夷山積極鼓勵茶企參與“閩茶海絲行”“福茶驛站”“中澳茶文化旅游周”等活動,武夷茶頻頻亮相各類國際茶事,,與世界共享一杯山水好茶,,讓綠色高質量發(fā)展越來越有“國際范”。 統(tǒng)籌興“三茶”,,融合促發(fā)展 秋冬以來,,武夷山一年一度的斗茶季如約而至,各類斗茶賽事連番上演,,牽動萬千茶人和愛茶者的心弦,。 與此同時,各類茶葉盛事也在武夷山接續(xù)亮相,。特別是第十五屆海峽兩岸茶業(yè)博覽會闊別兩載精彩重啟,,創(chuàng)下展位數(shù)量歷屆最多的新高度,共設置標準展位1900個,,集中展示武夷茶文化的豐富內涵,、茶產業(yè)的全鏈條發(fā)展,、茶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 “今年的茶博會上可以看到不少科技賦能的生動實踐,。隨著科技創(chuàng)新的推動,,綠色改革在武夷山的茶園悄然興起,而更重要的是讓新技術,、新設備更好地惠農助農,。我們要發(fā)揮所長,助力武夷山繪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畫卷,?!笔〖壙萍继嘏蓡T劉國英說。 張裕源是參展的臺灣茶商之一,,他在臺灣南投縣鹿谷鄉(xiāng)經營著一家觀光農園,。“我是茶博會的???,從父輩開始制茶,近年來受到武夷山生態(tài)茶園理念的影響,,我們在茶山旁開設了民宿,,讓游客能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茶文化的獨特魅力?!睆堅T凑f,。 茶博會期間,以“山山相望,,兩岸共泡一壺茶”為主題的閩臺茶源考察交流活動在武夷山玉女峰下舉行,,將武夷巖茶、臺灣烏龍茶,、宋代點茶元素融為一體,,并向嘉賓奉上“同心茶”,兩岸嘉賓品茗論道,,在山水實景中暢敘茶緣茶情,。 此外,2023“朱子杯”海峽兩岸民間斗茶賽暨第二十一屆武夷山市民間斗茶賽,、海峽兩岸青年交流斗茶賽等如火如荼舉行,,成為茶博會極具人氣的活動。 “閩臺文化同根同源,,茶是我們最能共情的紐帶之一,。”2009年“登陸”發(fā)展的臺灣青年范姜鋒表示,,他們團隊打造的“卡通朱子”IP中就包含不少茶元素,,茶文化源遠流長,,在今天的年輕人群體中也不乏愛好者,希望能與更多兩岸青年共飲一杯武夷好茶,。 在茶農眼里,,“三茶”統(tǒng)籌的深入開展,帶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處,?!皬牟枭焦茏o、制茶技藝,、信息交匯到流通渠道,做茶的方方面面都有綠色管家,,我們的茶山更美了,,茶葉質量更穩(wěn)定了,特別是今年參加斗茶賽的過程中,,大家都感覺整體品質有所提高,,讓我們對武夷茶的未來信心十足?!薄?0后”茶農范雄俊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星村鎮(zhèn)黃村村已實現(xiàn)生態(tài)茶園全覆蓋。 據悉,,武夷山已建成綠色生態(tài)茶園13萬畝,,燕子窠綠色生態(tài)茶園基地入選全國“三茶”統(tǒng)籌發(fā)展典型案例,并作為國家“三茶”統(tǒng)籌綜合標準化示范區(qū),,列入第十一批國家農業(yè)標準化示范區(qū)項目,。 今年發(fā)布的中國品牌價值評價結果顯示,“武夷巖茶”品牌價值比去年增加9.47億元,,以品牌價值730.13億元,、品牌強度915再次入選區(qū)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區(qū))百強榜單,位居第3位,,連續(xù)7年蟬聯(lián)中國茶葉類區(qū)域品牌價值第2位,。目前,武夷山市涉茶人員約12萬人,,去年全市茶葉全產業(yè)鏈產值125億元,,全市115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中近五成來自茶葉,,真正實現(xiàn)因茶致富,、因茶興業(yè)。 “以‘三世遺地’為引領,,武夷山正不斷完善‘文化+旅游’‘研學+旅游’‘療休養(yǎng)+旅游’‘體育+旅游’等產品體系,,推動山水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轉變,、景區(qū)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茶旅結合向全面茶文旅融合轉變,,進一步提升武夷山在國際上的品牌知名度,。”武夷山市主要領導如是表示,。 聽 海 一葉芳華 一業(yè)千年 □劉益清 武夷茶天下,,天下武夷茶。 生長在九曲溪畔,、三十六峰巖壑之間的武夷茶,,以一抹獨具東方韻味、閩地芳華的氤氳香氣,,催生時間跨度達幾百年的萬里茶道,,在中國東南與遙遠的俄羅斯之間,架起一條貿易的紐帶和友誼的金橋,。 這抹茶香,,還跨越東海與南海的浪濤,遠飄東亞和東南亞各國,。 海峽東岸的寶島臺灣亦盛產茶,,臺灣茶種植、加工制作之工藝,,皆源于閩北武夷山和閩南安溪茶產區(qū),。 臺灣目前所栽種的茶樹品種,是距今200多年前由福建移民所帶來的,,而臺灣早期的制茶技術亦是由福建師傅所傳授,。目前臺灣所產制的烏龍茶、包種茶等茶類,,其產制技術皆來自福建省,。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柯朝氏從福建武夷山引進茶種,種于今臺北縣瑞芳山區(qū),,相傳為臺灣北部制茶之始,。如今在臺灣,名氣最大的是被譽為“茶中圣品”的凍頂烏龍,,也源自武夷山,。據傳,1855年(清咸豐年間),,鹿谷書生林鳳池赴福建應試,,高中舉人,還鄉(xiāng)時,,自武夷山帶回36株青心烏龍茶苗,,其中12株種在“麒麟潭”邊的凍頂山上,,故名“凍頂烏龍”。 茶對臺灣的發(fā)展,,影響甚巨,。清朝后期的臺灣,茶葉是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品,,也促進了臺灣北部的發(fā)展,,將產業(yè)重心從原本的南部轉移到了北部,對后來臺灣經濟文化的躍升產生重要影響,。 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山千巖萬壑地貌,碧水丹山地形,,空氣,,霧氣,溫度,,濕度,緯度……天造地設的優(yōu)異環(huán)境,,造就一座人間獨有的千古茗山,。從太空鳥瞰之,武夷茶向北輸入蒙北,、俄羅斯乃至西歐,,向東出口韓國、日本,,向南香飄東南亞,、西亞各國,可以說,,以武夷山為中心,,形成一個全球性的茶葉產銷網絡,武夷山作為一個起點,,一個策源地和中心地的地位,,是歷史的事實,也是見證閩人智慧的千百年勝舉之一,。武夷茶入圍世遺,,使武夷山成為全國唯一“三世遺”名山,更印證了武夷自然山水之秀,、歷史人文之美和一葉奇茗之香的殊勝地位,!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xiāng),也是紅茶,、白茶的原產地,,福云6號,、7號綠茶也遍植閩東。烏龍茶方面,,閩北武夷巖茶和閩南安溪鐵觀音,、永春佛手皆聞名遐邇,行銷五洲,;紅茶則有正山小種,、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各樹一幟,,內外銷并舉;白茶界一句“世界白茶看中國,,中國白茶看福鼎”,,讓福鼎白茶問鼎中州、享譽世界,,至今,,與福鼎相鄰的柘榮、壽寧等縣,,也大力培植發(fā)展白茶品牌,,產業(yè)搞得風生水起。 自古以來,,中國茶葉,、中國瓷器和中國絲綢,在國際上都是頗受青睞,、獨具東方文化魅力的品牌,。瓷器至清代中期,出口已臻鼎盛,。閩茶到晚清近代,,猶風靡歐洲。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直至20世紀初,,在英倫三島仍然受寵,是海德公園下午茶不可缺的標配,??梢哉f,閩茶不僅驚艷了千年時光,,還風靡五洲,,溫暖過無數(shù)世人的舌尖! 有人說,鴉片戰(zhàn)爭是一場茶與鴉片貿易引發(fā)的戰(zhàn)爭,。從經濟學的角度,,這句話有一定道理。19世紀,,包括閩茶在內的中國茶,,暢銷國際市場,贏得大量白銀順差,,英國為對沖茶葉貿易劣勢,,大量向中國傾銷鴉片,最終引起禁煙運動和開啟中國近代史的鴉片戰(zhàn)爭,。 茶既為國飲,,也是惠澤民生的重要產業(yè)。自神農氏嘗百草,、初識茶之功用以來,,一片小小的茶葉,就在中國文化,、經濟發(fā)展和百姓生活中,,持續(xù)發(fā)揮著神奇的功能。陸羽著《茶經》,、蔡襄撰《茶錄》,,把茶樹、茶品種,、加工、茶器,、泡法等環(huán)節(jié),,表達詳備,堪稱經典,。宋代小龍團,、明代散茶改革,使茶的飲用,,日臻普及,,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壓軸的就是茶,,足見茶與百姓生活關聯(lián)之密切,! 茶對中國文化,乃至東亞朝鮮,、韓國,、日本的影響,悠久深遠,。東方獨特的茶道文化,,把東方人特有的清敬和靜的哲學思想及審美范式,,通過泡茶品茶的獨特儀式,進行完美的闡釋,,至今流傳于東亞人的日?;囆g化生活之中,對提升東方人的精神境界,,其功頗著,。 一葉芳華,綻放一業(yè)千年的輝煌,。武夷山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劉國英說,,解放后,武夷巖茶作為創(chuàng)匯產品,,供外貿出口為主,,在國內市場沉寂了很久。2006年,,隨著《喬家大院》熱播,,愈來愈多國人發(fā)現(xiàn),那萬里茶道上承載的,,正是來自武夷山的巖茶,、紅茶,于是,,武夷茶再度聲名鵲起,,進入國內茶人茶客視野,內銷勁升,,2008年至2013年,,武夷茶熱度持續(xù)火爆,近十年,,產銷保持平穩(wěn)態(tài)勢,。 武夷茶入圍世遺后,乘“三世遺”的東風,,相信武夷山在世界的美譽度將有質的飛升,,武夷茶融合必將進入新境界,環(huán)武夷生態(tài)圈,、經濟圈,、旅游圈的發(fā)展,將迎來新一輪爆發(fā)期,。 萬里茶道起點——武夷山市下梅村風光,。鄭友裕 攝 外國友人逛武夷山茶園。劉達友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