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2018 改革開放40年 40年改革開放,,40年滄桑巨變 40年燦爛輝煌,,40年春華秋實 從對臺前線到經(jīng)濟特區(qū) 從濱海小城到海上花園 從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 到全球最佳休閑旅游浪漫地 請收聽廈門旅游四十年系列報道 輝煌四十年,啟航新時代 作為一個年旅游人數(shù)近8000萬,、旅游會展收入1400多億的著名旅游城市,,我們很難想象1978年的廈門,全市只有1家旅行社,,主要開放的景區(qū)只有鼓浪嶼、廈門園林植物園,、南普陀寺、集美學村,、華僑博物館等不超過10處;能夠接待的賓館也只有華僑大酒店、廈門賓館,、廈門市政府第二招待所也就是后來的鷺江賓館等3家。 然而,,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 廈門市旅游業(yè)開始迅速起步,。 ?1982年4月,廈門市成立旅游局,,承擔對旅游系統(tǒng)直屬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的垂直領導和旅游行業(yè)管理的雙重職責; ?1984年,,胡里山炮臺由軍事單位借給廈門市旅游局直接管理并對游客開放,; ?1988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鼓浪嶼—萬石山確定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從1983開始,,先后成立了廈門中國國際旅行社,、廈門中國青年旅行社,、廈門市旅游總公司、廈門海外旅游公司等國有骨干旅行社,,新建了悅?cè)A酒店,、海景大酒店,、湖濱飯店、東南亞大酒店,、碧宮酒店等一批新型酒店。 ▲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副主任陳桂林談當年的旅游建設 (被采訪者)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20世紀80年代,,廈門接待境外游客人次和旅游創(chuàng)匯數(shù)分別以每年26%和30%的速度跨速增長,,來自海外的外國游客來了,,香港澳門的同胞回來了,,東南亞的華人華僑同胞回來了,更重要的是1987年后,,割不斷的骨肉親情終于融化了阻隔海峽的堅冰,臺灣同胞也開始回來了,。1981年,一首曲《鼓浪嶼之波》在海峽兩岸廣為傳唱,,歌聲唱出了廈臺兩地的一衣帶水之情,,也成為廈門旅游的一張燙金名片,。 從兩岸開放初期的老兵回鄉(xiāng)探親開始,,到后來臺灣同胞紛紛回鄉(xiāng)尋根祭祖,,以及再后來臺灣同胞回大陸的宗教朝圣旅游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休閑度假游、商務考察游,,因為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法緣相循,、商緣相連這傳統(tǒng)的“五緣”優(yōu)勢,廈門一直是大陸年接待臺胞過夜數(shù)和大陸居民赴臺游經(jīng)由口岸人數(shù)最多的城市,。 隨著2001年“太武號”“浯江號”兩艘客輪,,從金門料羅港抵達廈門和平碼頭以及“鼓浪嶼號”直航金門,廈門和金門之間的“小三通”成為兩岸人員往來最便捷的“黃金通道”。廈金直航第一年客流量2萬余人次,,開通第4年客流就破50萬人次;從場地窄小的和平碼頭,,到全新啟用的東渡郵輪中心碼頭,再到客運能力不斷升級的五通客運碼頭,;從每日36個固定航班“公交化”運輸?shù)讲粩嗤晟频暮,?章?lián)運服務,,不斷完善的軟硬件設施服務和不時推出的利好政策,助力這條航線越來越熱,,客流持續(xù)增長,截至2017年底累計運送旅客1612.6萬人次,。盈盈一水間,兩岸往來忙,,如今的廈金航線使得兩岸的同胞“像串門一樣方便,,像回家一樣親切”,。 ▲元翔(廈門)海岸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吳金獅 (被采訪者) 在全力接待臺灣同胞的同時,,廈門的對臺旅游合作開始以推進雙向旅游工作為重點。1997年8月,,廈門成為大陸可為入境臺胞落地辦證和落地簽注的4個城市之一,;2004年12月,,福建居民經(jīng)廈門口岸赴金門旅游工作正式啟動,,為國家旅游局等部門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游摸索了經(jīng)驗。同時,,閩粵贛十三市,、閩西南四市區(qū)域旅游合作也開始全面起步,。在兩岸交流日益熱絡的今天,很多游客選擇經(jīng)由廈門游走兩岸,,從廈門進大陸,或經(jīng)廈門入寶島,,廈門成為兩岸旅游的重要樞紐城市,這不僅得益于廈門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更得益于廈門具備了大陸對臺最多元的立體交通網(wǎng)絡:廈門—金門—臺灣本島??章?lián)運線路,廈門直飛臺北,、臺中,、高雄航線空中直航線路,,廈門—臺灣本島之間的郵輪和“中遠之星”客滾船的海上直航線路,三大交通體系的成熟完善,,為打造海峽旅游品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