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表演改動作 東南網8月22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提衣,、踱步,、舞水袖,14歲的黃結彥穿著寬大的戲服,,在舞臺下一遍遍地練習,,而一旁,,岑兜高甲戲團的團長注目凝視,不時手把手地指導著他,。這個暑假,,南安石井鎮(zhèn)岑兜村高甲戲興趣班的孩子們每天都苦練基本功,忙著排練高甲戲,。 作為高甲戲的發(fā)源地,,去年7月,岑兜村率先在小學里辦起了高甲戲興趣班,,希望高甲戲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傳承發(fā)展,。一年來,,興趣班的44個孩子已經練得有模有樣。明天晚上,,這群孩子就要粉墨登場,,在村里正式匯演高甲戲《收水母》。海都記者昨日提前探營,。 曾經的戲窩子 如今只剩一個戲團 石井鎮(zhèn)岑兜村是高甲戲的發(fā)源地,,自明末清初高甲戲誕生以來,岑兜家家戶戶都有人學戲,,被稱作“戲窩子”,。鼎盛時期,光是岑兜村就有20個高甲戲團,,不管是各家婚喪喜事,還是村里佛生日等大事,,都要請上戲團熱鬧一番,。 “那時一聽說要演戲,得提前三天去占位子,?!贝妩h支部書記洪安平說,以前人們對高甲戲的喜歡,,不亞于現在的粉絲追星,。有喜歡的角兒來唱戲,村里人會爭著端上好吃的,,更有甚者會在里頭藏著金戒指金手鐲送上,。一出戲長四五個小時,臺下老少從頭看到尾,,喝彩連連,。洪書記說,戲劇里除惡揚善的情節(jié),,是他們這代人明善惡,、辨忠奸的啟蒙。 如今,,盛況不再了,,網絡、電視沖擊,,各種娛樂方式讓人應接不暇,,看高甲戲的人少了,愿意學的人更少,。如今,,岑兜村只剩下一個高甲戲團,,戲團團長洪建圍說,現在戲團演員不足20名,,而且年紀都在50歲上下,,只有農村“佛生日”,他們才有“用武之地”,。如果沒有新鮮血液“注入”,,也許岑兜村高甲戲就會成為“過去”。 為了破解這個難題,,去年7月,,岑兜村聯合岑兜小學,在學校辦起一個高甲戲興趣班,,開班招收了50多名三到六年級的學生,,希望以此讓高甲戲向年輕一代傳承。 |
- 2016-05-24泉州高甲戲《連升三級》 獲全國劇壇同行點贊
- 2016-05-16百年高甲戲的“逆襲記”:讓閩南特色走向海外
- 2016-04-08成都行寬巷子 一個站著唱歌的男人 安溪高甲戲
- 2015-12-29高甲戲:“丑”態(tài)百出 紅遍兩岸
- 2015-12-1472歲草根編導組建工作室 無償教授高甲戲和器樂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