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之家”是婦聯(lián)組織聯(lián)系基層婦女群眾,為基層婦女群眾服務的主要陣地之一,。圖為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qū)南黎街道相陽路社區(qū)“婦女之家”,,居民互相交流學習編織技藝,。
編者按
加強與改進黨的群團工作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黨的群團組織改革的成功實現,,將有效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組織基礎,,同時也將為進一步全面創(chuàng)新黨的建設提供改革經驗。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群團組織改革元年,。7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史無前例的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系列試點方案,。
群團組織改革給婦聯(lián)組織和婦聯(lián)工作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了促進各級婦聯(lián)組織對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的學習貫徹,,落實黨中央對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部署要求。本報邀請多位專家深刻解析有關群團組織改革的熱點重點難點問題,,陸續(xù)在本版刊登,。
□ 楊麗 曾樹群
黨的群團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工作,。改革開放以來,,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八大,每次黨代會都對群團組織(人民團體)的職責和任務進行了深入論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群團工作,不斷為黨的群團工作明確目標,、指明路徑: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2015年7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召開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2015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全國總工會改革試點方案》《上海市群團改革試點方案》《重慶市群團改革試點方案》,??梢哉f,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群團組織改革元年,,群團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群團組織改革是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群團組織建設和發(fā)展問題的回應,。
熱點
1.頂層布局:注重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
群團組織改革涉及的內容多,、任務重、難度大,,面臨的矛盾和問題較復雜,,必須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在一些關鍵環(huán)節(jié)和重點領域盡快實現突破,。就組織而言,,當前群團改革以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為重點,,帶動其他群團組織改革。就區(qū)域而言,,以試點省市與試點省市的試點區(qū)縣為重點,,帶動其他省市與本省市內其他區(qū)縣群團組織改革。就內容而言,,重點是組織體系,、工作隊伍與工作機制。
2.祛除“四化”,、回歸“三性”:核心是解決脫離群眾問題
“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與娛樂化”使群團組織脫離大多數群眾,,進而威脅到黨群眾基礎的鞏固,。在社會主體原子化、多元性增強的背景下,,推動群團組織回歸“政治性,、先進性與群眾性”成為群團改革首要目標。群團組織基層基礎薄弱,、有效覆蓋面不足,、吸引力凝聚力不夠問題突出,,特別是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各類新興群體中的影響力亟待增強,;有的群團組織工作和活動方式單一,,進取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不強,存在機關化,、脫離群眾現象,;群團干部能力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作風需要改進,。要不斷開創(chuàng)黨的群團工作新局面,,就必須全面提高水平,切實解決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有組織領導的問題,有工作方式方法的問題,,但最核心的還是脫離群眾的問題,脫離了群眾,,群團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推進群團組織改革,,需要加大對特殊群體、流動人口和底層農民的關注,,需要更好地組織動員群眾,、教育引導群眾、聯(lián)系服務群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充分激發(fā)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
3.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堅持重心下移,、扎根基層的改革路徑
群團組織大致經歷了革命時期的建立、計劃經濟時期的整頓與發(fā)展,、市場經濟時期的衰微,、與改革發(fā)展深水期的激活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身的發(fā)展特點,、問題與實際需求,。當前階段推進群團組織改革,是對前述組織領導,、工作方式,、人員隊伍,、組織治理、脫離群眾等問題的回應,。加快群團組織改革,,需要直面突出問題,堅持需求導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fā)展道路,;需要結合社會轉型特征和群眾實際需要,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面向基層、扎根基層,,加快實現工作重心,、力量配備、服務資源向基層傾斜,,不斷創(chuàng)新和完善群團組織設置方式,、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及支持體系,。
重點
1.創(chuàng)新組織生態(tài),,提高服務群眾能力
隨著市場化、城鎮(zhèn)化,、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群團組織的組織生態(tài)遠遠趕不上時代發(fā)展與社會要求,。根據變化的社會結構與民眾生存狀態(tài),創(chuàng)新組織生態(tài),,提高服務群眾能力,,成為群團組織改革的重點內容。組織體系上,,打破舊的制度限制,,打破體制內外區(qū)隔,打破機關人員管理模式,,強化自下而上的工作任務,、工作項目形成機制和工作評價機制,改進和創(chuàng)新組織領導方式,,成為重點內容,。組織工具上,充分應用互聯(lián)網技術,,打造網上網下相互促進,、有機融合的群團工作新格局,,既重視充分運用網絡技術擴大宣傳,開展網絡動員,,也積極探索適應網絡社會新的群團組織形態(tài),,網上陣地與網上群團相結合,最終逐步建立統(tǒng)一的群團組織基礎信息統(tǒng)計與分享平臺,。全球治理上,,能圍繞外交工作大局和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找準工作結合點和著力點,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祖國和平統(tǒng)一,,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打造抵御國內外敵對勢力和“顏色革命”的銅墻鐵壁。
2.吸納社會主體,,整合社會力量
隨著社會結構多樣化,,社會主體性大大增強,能否有效吸納這些發(fā)展了的社會主體以及差異化吸納與服務這些社會主體是群團改革重點之一,。差異化吸納與服務,,既可應用制度方式,也可應用組織方式,。群團組織改革就是力求用組織方式來最大化實現吸納目的,。當前群團組織改革,各級群團組織領導班子,,各級常委會,、委員會以及代表大會的成員,,都已/將擴大基層代表比例,,且還專門將一定比例的職位給社會組織,機關人員中還將吸納各類志愿者,。工作機制上,,強調與社會力量對接。
3.資源向基層傾斜,,激發(fā)組織活力
改變倒金字塔形工作力量分布,,提高運作效率。群眾在基層,,推進群團組織改革,,要從群眾需要出發(fā)開展工作、深化改革,,眼睛向下,、面向基層,改革和改進機關機構設置,、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堅持力量配備、服務資源向基層傾斜,。群團組織改革的系列舉措,,從組織設置、資源使用,、人力配備與干部選拔,、創(chuàng)新內容等諸方面,都將重點放在基層,。
主要難點
1.如何有效解決基層基礎薄弱問題,?
當前,群團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基層基礎薄弱,、服務能力不強的問題,。基層基礎薄弱表現為:一是基層“缺人”,;二是基層“缺場所”,;三是基層“缺經費”。面對基層基礎如此“缺乏”,,因此,,群團組織改革既要重點解決此問題,同時還需努力突破在基層基礎建設環(huán)節(jié)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人,、場所、經費不易解決,,讓人盡其才,、場所與資金盡其用,動員群眾有效參與,;撬動社會投資,,更難。
2.如何有效擴大群團組織覆蓋面,?
隨著群眾就業(yè),、生活、聚集方式日益多元,,再加上有些群團組織選拔人才廣泛性和代表性不足,,群團組織覆蓋不到、覆蓋不全的問題日益凸顯,,如何擴大群團組織有效覆蓋,,是現階段群團組織改革面臨的難題。群團組織改革難以全面覆蓋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工業(yè)園區(qū)、創(chuàng)客園區(qū),、孵化園,、專業(yè)市場、商圈,、樓宇,、重大項目工地等區(qū)域,聚集大量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以及自由職業(yè)者,、流動人口,、農民工等,是群團組織難以覆蓋的盲區(qū)和“飛地”,,以及“重精英輕草根”的人才選拔方式,,群眾感受不到群團組織的存在,黨的形象和影響力受到影響,。二是由于社會結構和群眾生存形態(tài)日新月異,,這一變化使得群團工作艱巨。群團組織要根據這些變化不斷改革服務新觀念和新理念,,不斷提升服務意識,,根據需求改善工作模式與工作方式,豐富工作內容,。群團組織改革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就推動群團組織生態(tài)創(chuàng)新而言,如何使改革模式有效,、快速適應時代要求,,以解決群團組織人才選拔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問題,是一個難題,。
3.如何有效開展網上群團工作,?
群團組織改革強調組織基本職責、突出工作主陣地,。強化群團組織代表和維護群眾利益,、聯(lián)系服務好群眾的職責,,這是群團組織群眾性的重要體現,。特別是針對農村青年大量外出、“三留守”人員眾多,、城市農民工和新興群體涌現等新情況,,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各自明確了重點工作對象和工作主陣地,,希望打造網上網下相互促進、有機融合的群團工作新格局。但以重點服務對象農民工為例,,由于多數第一代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有限,,對于互聯(lián)網知識了解較少,思想認識不夠到位,,應用難度較大,,因此對打造新型網絡群團組織,建設網絡工作陣地而言,,是一種挑戰(zhàn),。
(楊麗,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副教授,、博士,;曾樹群,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