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被打倒,,是毛澤東晚年的悲劇
來源:東南網(wǎng) 2012-04-10 編輯:黃水來
順著這個思路,,回頭再去看“紅旗到底還能打多久”這樁歷史公案,就清晰得多了,。就是一個家庭的成員之間也會有不同意見,,就是一個人的牙齒與舌頭之間也會有沖突,何況是一個政黨,,何況是一支革命的隊伍,,何況在那么漫長的過程之中,有人說過“潤之”的某個考慮欠妥,,有人說過不贊成“老毛”的某個設想,,其實都不足為怪。如果連提出疑問也是罪惡,,那么提出反對意見的,,無疑就罪大惡極罪該萬死了。 陳伯達說,,把每一個人說過的錯話整理出來,,都足以把他打倒,他所謂的“錯話”恐怕主要是指歷史上的,,但這并不說明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反對毛主席的人多,,只能說明當時黨內的民主集中制比較健全,,陳伯達是懂得這個歷史背景的。但在文革中,,林彪陳伯達以及四人幫一伙,,一會兒說陳毅在歷史上如何反對毛主席,一會兒又說朱德在歷史上如何反對毛主席,,偏偏都是按照這個邏輯來整人的,,而在他們倒霉之時,也就難以擺脫這個歷史的怪圈,。這或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因而使許多人感到解氣,卻未曾想過,,只要沒有擺脫這“其人之道“,,日后還會有這樣整人的人和事。 說這是林彪陳伯達四人幫一伙的“其人之道”也不十分確切,,他們只是把這一套東西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登峰造極罷了,。其實,至少在出版“毛選”四卷隱去了提出“紅旗到底還能打多久”的林彪時,,就已經按下了伏筆,。“隱去”之舉,,或者叫做“照顧”,,或者叫做“為尊者諱”,反正被“隱去”的都是一個很不光彩的歷史問題,,無疑就是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隨時都可以落下來。林彪本人也覺得猶如芒剌在背,,這才有他的“志壯堅信馬列,,豈疑星火燎原”。他不像陳毅那么坦然,。你說陳毅在歷史上反對過毛主席,,他就承認他在歷史上確實反對過毛主席,你要他保證以后不再反對毛主席,,他說他很難保證以后不再反對毛主席,。在他看來,所謂“反對毛主席”,,無非就是在黨內生活中提出與毛主席相左的意見,。這是黨內民主所允許的,也是他作為一個黨員的應有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