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當時畢竟是大同時代,,實行民主政治,禹雖然找了個借口除掉了防風氏,,但也不敢直接就讓兒子啟接班,。他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兩全之策:組織過渡班子,。仍然以“禪讓”的外表,推舉治水的另一個功臣皋陶的兒子伯益接班,。而伯益也有點政治頭腦,,看到這個虛晃一槍的架子,,就自覺地“避居箕山之陽”,各諸侯也都是聰明人,,“皆去益而朝啟”,,也就是說都去捧財大氣粗的啟的大腿,向啟請示匯報朝貢,,無人去理會可憐的傀儡大酋長伯益,。不久,啟就殺了伯益,,登上帝位,,正式建立了第一個朝代夏朝。
后世政治上用這種障眼法的例子很多,,比如蔣介石傳蔣經(jīng)國,、李光耀傳李顯龍,都有一個過渡的人影一晃而過,。但這種障眼法在四,、五千年前可是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茅山會盟之后不久,,夏啟接班登臨帝位,,雖然是“按既定方針辦”的結果,但除掉政治對手,、安排傀儡政府卻是大禹精心策劃,,并且是走了民主路線,讓代表們在大會上舉過手的,。因此,,史學家把禹而不是把啟作為夏朝的創(chuàng)建者。
茅山會盟有沒有討論國旗,、國歌,、國徽,以及具體規(guī)定了哪些制度,?實在因年代久遠無從考查了,,但從“政體”上講,會議為廢除“禪讓制”,,建立“世襲制”奠定了基礎,,并且為后世各派政治勢力暫時的矛盾緩沖或和解找到了一個辦法。茅山會盟開戰(zhàn)國諸侯會盟之先河,,如春秋時齊桓公曾九合諸侯,,其中以“葵丘會盟”為最盛。在這次會議中齊桓公代表諸侯各國宣讀了共同遵守的盟約: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盟約規(guī)定:“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通過葵丘的盛會,,齊桓公終于達到了稱霸中原的目的,。可見古代的諸侯會盟,,就是一種政治協(xié)商制度,,而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諸侯會盟,就是4200多年前發(fā)生在紹興會稽山的茅山會盟,。(鑒湖老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