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地方”感知大世界
2025-02-25 09:52:48? ?來源: 河南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讀河南老鄉(xiāng)李昊的《小地方》一書,,有種如獲至寶的感覺。本以為是本比較輕松的城市筆記,,沒想到越讀越“厚”,、越讀越“重”。 作為一名住在北京的城市規(guī)劃師,、“85后”專欄作家李昊用飽含知識分子況味的文字,,寫對北京,、鄭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復雜情感,,寫對南京的偏愛,寫成都的煙火氣,,寫貴陽的舒適……這是一本讀起來比較“醇厚”的散文集——文化厚重,、情感濃郁、文筆旖旎,。越往后讀,越能從文字里品出作者對城市的親近之感和人文情愫,。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作為一名城市規(guī)劃師,他去過歐洲數(shù)十個城市,,也陸續(xù)走遍了全國各地的城市,。作為設計者,也是參與者,,他看到一座又一座高度雷同,、模糊了地域特質的城市,“單調的城建圖景滋生出疲憊,,記憶落在土地,,風干成粉末,曾經無比堅固的東西煙消云散了,,而另一些東西要變得更加堅不可摧”,。 他唏噓慨嘆城市的“千城一面”。他在書中寫道,,海量的鋼筋水泥,,經由現(xiàn)代建造體系下的流水線,形成標準化的基礎,、梁,、柱、樓板,、樓梯,,進而像樂高積木一樣,按照規(guī)范組合成建筑群體和城市,。我們目睹了老城的日漸衰落以及新城新區(qū)的遍地開花,。 慨嘆城市迷失于千城一面、沉溺于宏大敘事之后,,作者開始困惑:是否真正了解這片土地,?人究竟應當如何詩意地棲居,?于是,李昊決定下沉下去,,到小地方,。就像他在序言中所說,“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走遍天涯,,而是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在小地方去感知世界”。 書中所寫的“小地方”有兩重含義,。一是地域概念上的“十八線”小城,、基層、鄉(xiāng)鎮(zhèn),、村莊,、原野,在遠離舞臺中心的,、聚光燈所不及的地方,,“禮失而求諸野”。二是顆粒度上的都市生活,,那些司空見慣的細節(jié),、平凡的事物、難言的情愫,,都隱匿在宏大敘事的背后,。 于是,在《小地方》這本書的主體部分,,作者濃墨重彩地書寫著二連浩特的邊境風情,、伊寧的絢麗多彩、伊犁的多元文化,、敕勒川的陰冷凄涼,,他在鄖陽感受漢江水運和城市氣運的變遷,在丹江口追尋大壩和南水北調的情緣,,在張家口遙想貿易興衰……那些或許很多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去往的小地方,,吸引著作者的目光和思緒。 文字在各個“小地方”跳躍流淌,。對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云一霧,、一街一巷,、一樓一院、一人一物,,李昊都有細致的觀察和細膩的感觸,,萬事萬物在他筆下,,煥發(fā)出一種景致化,、生活化、體驗化的怡然風姿,。在書中,他時而以規(guī)劃設計學的專業(yè)視角打量城市建設,,時而以社會學的視角觀察社區(qū)街巷,時而以文學家的筆觸抒發(fā)詩情畫意,,時而以旅行家的尺度體驗地域風情。那些平日里司空見慣,、睹而不察的事物和場景,,在他眼里均可觀可賞、可觸可感,、可詠可嘆。 李昊的這本《小地方》,,恰好提供了打量城市化的另一種視角——似乎是懷著對“千城一面”的悲愴哀鳴和惋惜不甘,,他試圖從“小地方”,從小城鎮(zhèn),,從大城市的角落,感受城市的溫度,,尋找各地的“特色”,,在水泥森林里尋找市井溫情和人間煙火,發(fā)現(xiàn)那些被忽略的美好,,發(fā)現(xiàn)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所蘊含的價值。 于是,,在書中,,你能看到他去了鶴崗,為空曠的礦山公園,、遠山和散步的人拍下照片,。他去了大興安嶺的小鎮(zhèn),,看到那里的年輕人開展自給自足的生活實踐,,試著把小鎮(zhèn)變成“北國的大理”。他到黑河的冰雪中漫游,,在俄式建筑和花園中展開北境的想象。 尤其比較有趣的是,,幾乎在每個地方,,他都試著過一段或者嘗試一下當?shù)厝说纳睢K诙B浩特觀察不同民族聯(lián)姻的家庭聊天,,在邊境小鎮(zhèn)的老市場里尋找裁縫攤,在鄖陽老城看生態(tài)移民的社區(qū)生活……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相對于城市增長或者收縮的宏觀數(shù)字,一個微觀個體命運的變化或許更值得講述,。那些鮮活的個體城鎮(zhèn)化的故事,,表達了滾滾紅塵中的個體意志的存在,代表了我們寄托在城市中的復雜感情。 一篇一篇的文字,,披露著作者的淵博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深厚,,對各種作家和學者的書籍內容,、掌故信手拈來,,引經據(jù)典,。文筆雄渾而細膩,,文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兼而有之,,同時,文字中也透著知識分子的理性,、冷峻和清醒。其中,,有對消費主義和娛樂至上的批判反思,,有對煙火氣和人情味的青睞推崇,,有對城市社區(qū)都市性與多樣性的肯定贊許,。筆下文字,,貫注著濃濃的人文情懷、生活旨趣和知識分子況味,。 李昊接受采訪時說,,寫作這本書時,他“把游記,、散文、藝術,、地理學和城市規(guī)劃等視角融合在一起,,嘗試在漫游中感知地方的細節(jié),挖掘其中的情感,,再用散文敘述縫合,。通過這種寫作,我嘗試探尋那些難以言喻的,、在人與大地的互動中感知到的生命經驗”,。 書中值得稱道的地方,還包括文字中流露的批判性,?!跋M主義和娛樂產業(yè)全方位滲入日常生活,隨之而來的是地域感的喪失和文脈的隱匿”“城市在經濟上獲得成功,,同時也面臨著文化上重構的挑戰(zhàn)”“漫步在逐漸消失的老城區(qū)之中,,能感受到傳統(tǒng)生活的日漸稀薄”“精致的市井百態(tài)和生活審美,需要時間的傳承和積淀”……這本書不僅承載著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更重要的是,,也抒發(fā)著他的城市觀,、風景觀、荒野觀,、旅行觀,、社區(qū)觀、人情觀,。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大城市里有鮮衣怒馬的都市繁華,,“小地方”里也有煙火可親的微景觀,,有冷暖在心的大情懷。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