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將如何改變日常生活
2021-01-29 15:31:36?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光明時評】 作為新興事物,數字貨幣的試點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十四五”規(guī)劃也提出了“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穩(wěn)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fā),,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我國早在2014年就開始推進數字貨幣并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小組,目前央行在深圳,、蘇州,、上海,、成都、雄安及未來的冬奧場景等地進行數字貨幣試點,,未來將繼續(xù)通過不斷測試優(yōu)化和完善相應功能,。數字貨幣的優(yōu)越性究竟體現在哪里?又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 與大眾媒體上較多出現的比特幣相比,,數字貨幣有其特殊性。比特幣只是一種數字加密資產,,缺乏市場監(jiān)管,。央行的數字貨幣擁有政府信用背書,是法幣并能利用交易留痕大數據來追蹤洗錢等金融犯罪活動,。我國微信和支付寶等電子支付手段比較發(fā)達,,但國家仍致力于探索數字貨幣研發(fā)與推廣,走在了世界前列,。2020年深圳羅湖發(fā)放1000萬元數字貨幣紅包和蘇州“雙十二”購物發(fā)放2000萬元數字貨幣紅包,,都是很前沿的探索。 在安全性,、便捷性,、金融穩(wěn)定性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數字貨幣必要性得到了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啟了數字貨幣研發(fā)工作,。2020年7月,七國集團決定就本國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展開合作,。歐洲央行認為歐元區(qū)數字貨幣的準備工作將持續(xù)2到4年,,目前已完成數字歐元公眾咨詢;美聯儲認為研發(fā)央行數字貨幣具有很高優(yōu)先級,;日本將逐漸開啟央行數字貨幣一階段實驗,,涉及如發(fā)行和分配的基本問題;英國央行考慮推出自己的數字貨幣,,大部分研究工作已經完成,。國際清算銀行(BIS)在2020年1月發(fā)表的一份研究顯示,截至2019年在全球66家央行中,,80%的央行開始研究和測試數字貨幣,,較2018年上升10個百分點。其中,,40%的央行進入試驗階段,,10%的央行進入數字貨幣測試階段。 我國推出數字貨幣對宏觀經濟發(fā)展、居民日常實際支付需要和反洗錢等政策有著極大幫助,。首先,數字貨幣對我國經濟良好發(fā)展起到重要助力作用,。作為電子化人民幣,,數字貨幣能滿足央行隨時計算社會流動現金量的需求,有助于更好制定貨幣政策,、避免貨幣超發(fā),。其次,數字貨幣更為便捷,,能夠更好滿足居民實際支付需要,。一方面,數字貨幣不同于紙幣,,更便于存儲,,使用壽命更長,不用擔心假幣風險,;另一方面,,在移動支付當道的今天,一些網絡信號較弱的偏遠地區(qū)和數字弱勢群體無法享受智能終端支付的便捷,,可見電子支付包容性較低,。數字貨幣則不然,雙離線支付手段可以免去對網絡的依賴,,操作簡單,,即便不使用智能手機也能完成支付,有很強普惠性,。 對于居民來講,,最關心的還是數字貨幣會給日常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過去,,人民幣以紙質形式出現在支付交易中,,數字人民幣則是將人民幣電子化,和紙質人民幣具有同等效力,,在使用時只需要打開數字貨幣App,,用掃碼、轉賬,、碰一碰等方式就可完成轉賬支付等交易,。很多人問,既然都是移動支付,,那么數字人民幣和現有支付軟件有什么區(qū)別呢,?從本質上來看,它們處于不同緯度,。央行曾表示,,微信和支付寶是金融基礎設施,,而數字人民幣是支付工具。如果把微信和支付寶比作錢包,,那么數字人民幣對應的是錢包中的內容,。在數字人民幣發(fā)行后,大家仍然可以用微信和支付寶支付,,只不過錢包里增加了央行貨幣,。在日常使用微信、支付寶等App時,,人們往往需要網絡和智能手機等硬件設施支持,,而數字人民幣不依賴網絡即可實現雙離線支付。數字人民幣的第一大特點是便利性,,它將省去在各個網絡平臺綁定個人賬戶或者線下辦理多張銀行卡等不必要的麻煩,;第二大特點是安全性,它支持匿名支付,,大大提高支付安全性,,保護個人隱私;第三大特點是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它使跨境支付變得更加方便,,將降低過去跨境交易中的手續(xù)費,提升跨境交易和支付清算速度,。 在可預見的未來,,數字人民幣和紙幣將長期并存。數字人民幣是中國在金融創(chuàng)新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它的發(fā)展與時代背景相契合,,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相信隨著數字人民幣推廣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會享受到數字人民幣帶來的便利,,能夠看到數字人民幣帶來的更多驚喜。 (作者:顏色,,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