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先引入公共自行車項目的杭州市在2012年之前連年虧損,,經營4年單由公共財政投入就已累計接近4億元,每年的運營成本基本維持在6000萬元到7000萬元之間,。(12月27日《工人日報》) 倡導環(huán)保低碳綠色出行,,促進節(jié)能減排呵護環(huán)境,早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共識,,各地競相推出的公共自行車項目,,無疑呼應了這一形勢需求。然而,,由于道路資源,、運營成本、管護不善等多種因素的掣肘,,耗資數千萬乃至上億元上馬的公共自行車項目,,不少陷于進退兩難甚而停擺的尷尬。 破解公共自行車出行遇阻的難題,,固然需要包括政府,、市民在內有關各方的合力,關鍵還在于牢固確立公共服務屬性,,真正將其當成公益項目來運作,。不能只看到項目本身顯性的虧,還要看到由此帶來的公眾出行觀念變化,、緩解城市交通資源緊張,、促進大氣環(huán)境改善等方面隱性的贏,也就是要算大賬,、算總賬,,而不是光算經濟賬。 正如有關業(yè)內人士指出,,作為一種公共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車的定價就決定了盈利空間的狹窄,,每輛采購價600元、每年800元左右日常維護費,,且只能保證兩到三年的使用壽命,,出現運營虧損及經營困難完全在預料之中,而政府配套措施不夠,、后續(xù)投入不足,,難免導致公共自行車由熱轉冷,缺少應有的發(fā)展后勁,。 公共自行車終究是個“砸錢”的項目,,而且?guī)缀醪豢赡軒盹@性政績,因而更需要地方政府,、官員放眼大局,,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滿腔熱忱,、不遺余力地去推進。比如,,從城市規(guī)劃,、治理層面給公共自行車暢通無阻、安全出行提供保障,;進行系統(tǒng)升級,,實行通借通還,滿足出行便利訴求,;加強監(jiān)管,、科學考核,、合理補貼,、有效激勵,保護運營企業(yè)的積極性,,等等,。只要多算社會效益賬,公共自行車出行才有望克服困難,,漸入佳境,。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