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2015-02-14 13:16:36? ?來源: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點建設地位,。這一要求有鮮明的現(xiàn)實性,、針對性,對于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是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主渠道。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 一是自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雙重屬性,“進一步增強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雙重屬性:既是知識體系,又是價值觀念,;既是一門學科,,又是意識形態(tài)。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不僅要考慮一般課程的共同性,,更要注意它的特殊性。在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更加重視價值觀教育,進行意識形態(tài)引導,,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學生,。這就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思想政治課綜合改革過程中,,既要有自覺的學科意識,更要有敏銳的意識形態(tài)眼光,,不斷“強化政治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和底線意識”,,自覺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雙重屬性及其功能,,從而“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話語權”,。 二是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闡述與針對性批判的關系,,在進行理論性闡述的同時,對錯誤的價值觀念,、社會思潮進行針對性批判,。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體系,當然要加強理論研究,,“加強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理論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并充分挖掘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否則,,思想政治理論課就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又要加強針對性批判,,沒有針對性批判,錯誤的價值觀念,、社會思潮就會泛濫,;沒有理論性研究,,針對性批判就缺乏深刻的批判力度。我們必須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闡述與針對性批判有機結合起來,,并運用理論性研究的成果批判錯誤的價值觀念,、社會思潮,從而讓學生“終身受益”,。 三是真正貼近社會的客觀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講“真話”“新話”“家常話”。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學問”,,是學問就不能“說教”,,而要“說理”“說服人”?!袄碚撝灰f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睂τ谒枷胝卫碚撜n來說,“說理”,,就是直面實際問題,,“抓住事物的根本”,講“真話”,;而“實際”又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當今國際國內(nèi)的“實際”都發(fā)生了新的重大變化,這些新變化必然引發(fā)新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關注新的現(xiàn)實問題,,并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解答這些新問題,少講套話,,多講“新話”,。同時,還應當學會用“家常話”即日常語言,,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講述“中國故事”。如果只會講“行話”,,不會講“家常話”,,就難以讓學生“真心喜愛”,也就難以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真正進入學生的頭腦,。 四是切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造就一支政治過硬,、業(yè)務精湛的高素質(zhì)教師隊伍。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北師大考察時,,明確提出了好教師的要求,,這就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而言,,這“四有”更具基礎性,、根本性的意義,是立言,、立行,、立身的準則和操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對學生懷有真誠的仁愛之心,,具有更加扎實的學識,,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即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就更加需要我們從政治上,、業(yè)務上,、生活上切實關心這支隊伍,在發(fā)展規(guī)劃,、經(jīng)費投入,、公共資源方面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在人才培養(yǎng),、科研立項,、職務評聘等方面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科研的評價方式,,從而切實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點建設地位,,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wǎng)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閩)-經(jīng)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