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一號文件已正式發(fā)布,對全年的三農工作進行全面的布置,。由于2014年是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重大決議的開局年,它的政策走向有風向標作用,所以備受關注,。與過去相比,今年的一號文件又釋放了哪些新內容,? 其一是確保糧食安全,,端牢中國人的飯碗。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今年的一號文件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這也是整個文件的基調,諸多內容都在圍繞糧食安全方面展開,。其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近幾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線基本上都是在圍繞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展開的,,主要背景是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未來糧食需求會更大。我國糧食已實現十連增,,但一個尷尬事實卻是,,近年來我國糧食進口一直在屢創(chuàng)新高。按我國現行的消費人口數量,,大約需要30億畝以上的播種面積才能滿足要求,,而目前我國只有18億畝耕地,,加上復種只有24億畝,還需進口6億畝的糧食,。而目前我國的糧價不少已高出國際價格水平,,繼續(xù)提高糧價的空間有限。但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有關糧食安全的表述更直接,、篇幅更大,,對不少的糧食安全政策進行了更精準、更公平,、更有效的調整,。 其二要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我國過去的糧食安全范圍比較泛,把大豆也包括進去了,,如果算大豆,,我國國家糧食自給率突破90%,而原來國家規(guī)定糧食自給率要達到95% ,。其實在FAO(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tǒng)計中,,糧食是不包括大豆的。所以這次提口糧絕對安全,,比過去的泛糧食安全更精準,。泛糧食安全戰(zhàn)略把玉米、大豆等都包括進來,,戰(zhàn)線拉得太長,,農業(yè)補貼有點撒胡椒面的感覺,什么都想保,,結果是什么都沒有保護好,。實行“口糧絕對安全”,讓那些從事最重要,、最基本,、我們最離不開的主糧生產的農民真正有動力生產口糧,才能更有效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 其三從單純的糧食數量安全到數量質量雙安全,,確保“舌尖上的安全”,。一號文件提出,,要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jiān)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在倡導生態(tài)友好型農業(yè)的前提下,,糧食安全需要做到數量和質量并重,。 一直以來,國內農業(yè)生產面臨化肥農藥等各種污染,,不僅危及糧食質量安全,,也對水資源和土壤等造成污染,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國對糧食的要求已經到了一個新階段,,城市一大半已滿足溫飽水平的消費者不再是僅關心吃飽,他們還迫切希望吃得安全健康,。而目前不斷出現的各種食品安全丑聞,,讓大部分的消費者成了驚弓之鳥?!爱斍叭嗣竦耐怀鲈竿闶鞘称钒踩边@是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重點強調的,,“柴米油鹽的安全就是人民的突出愿望”。如何實現在保證“吃飽”的基礎上,,讓百姓能夠“吃好”,,是目前我國農業(yè)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不再過分追求數量,,而開始意識到數量和質量同樣重要。就像前些年很多地方片面重視GDP,,結果得到“帶血的GDP”,,或者是浪費了資源污染了環(huán)境的GDP。同樣道理,,我國農業(yè)過去也存在一個誤區(qū),,那就是片面追求數量,實際上我國正在從目前的溫飽型農業(yè)向小康型農業(yè)轉型,,相當一大批人已經脫離了溫飽到了小康階段,,對糧食數量已經沒有需求了,而是希望吃東西的風險比較低,、比較健康,。 食物生產的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二者又有矛盾之處,,依靠化肥,、農藥、轉基因技術,、添加劑,、生長劑等技術可以獲得產量的迅猛增加,,但卻會帶來更嚴重的污染與食品安全問題。如何追求數量與質量的平衡,,讓消費者既能夠滿足數量上的安全,,也能夠滿足質量上的安全,應該是未來政策的著重點,。 今年的一號文件還對農村金融,、農村土地等進行了政策布置,限于篇幅就不再贅述,。 鄭風田(北京 學者) |
相關閱讀:
- [ 01-20]中央一號文件首提目標價格制突出市場作用
- [ 01-20]中央一號文件:農民承包經營權將可抵押擔保
- [ 01-20]解讀人中央一號文件:“餓肚子”歲月不能忘
- [ 01-20]人民日報社論:改革創(chuàng)新 加快推進農業(yè)現代化
- [ 01-19]解讀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四大新看點
- [ 01-19]中央一號文件解讀:按糧食生產情況補貼 農民增收可期
- [ 01-19]農民"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寫入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
- [ 01-19]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