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走向“茴香豆”寫法的死角?
www.fjnet.cn?2012-02-28 15:51? 魏奇峰?來源:東南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志公布了韓寒博客文字差錯的部分結(jié)果,。韓寒的一篇博客先后七次用到的“堪路”一詞,“堪路”正確的寫法應(yīng)是“勘路”,;另一篇博客里的“權(quán)利真空”也用錯詞,,應(yīng)該是“權(quán)力真空”。(2月28日《北京晨報》) 咬文嚼字,,顧名思義,,就是過分地斟酌字句,甚至是死摳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實質(zhì),。當(dāng)然,,《咬文嚼字》這本雜志更是“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將“死摳字眼”的內(nèi)涵發(fā)揚的淋漓盡致。人非圣賢,,孰能無錯,。何況是博客中的文章,都是靈感來臨時,,隨心所欲寫出來的,,并未經(jīng)過仔細(xì)的校對,有幾個錯別字,,實屬正常,。但是,抓住這幾個錯別字的“小辮子”,,想摔出個所以然來,,不僅顯得過于死板,而且,,已走入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的死角,。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一個靠賒欠喝酒的潦倒之人,,唯一值得驕傲的就是,他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并對此如數(shù)珍寶,,見人就夸耀??蓱z之人往往有可悲之處,,孔乙己在這種“自我炫耀”中,藏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迂腐”,,而支持這種迂腐的就是對文字僵硬的信仰,,這種脫離文字的精神,供奉著文字的“行尸走肉”的做法,,只能將孔乙己淡出常人的圈子,,最后在“多乎哉,不多也”的嬉笑聲中,,連小孩子都容不下他,。 孔乙己是個悲劇,魯迅曾經(jīng)塑造這個人物時,,就是希望不要讓這樣的悲劇重演,,這也是理解魯迅為何選擇“棄醫(yī)從文”的一個事例。當(dāng)時的國人病了,,孔乙己病了,,病的不是軀體,,而是思想,治療這種病的良方并非是人血饅頭,,而是對人類麻木思想的解禁,,進(jìn)而探索出一種解救的方法。時過境遷,,孔乙己這種“老頑固”逐漸消失在記憶的塵埃里,。但是,從《咬文嚼字》雜志的迂腐上,,我們又看到了孔乙己的影子,,以及那盤還沒吃完的茴香豆和沒討論完的寫法。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文字在傳承和演化的過程中,,不僅出現(xiàn)了很多通假字,而且,,一個詞語,,放在不同的場合和語境下,就有不同的意思,,甚至褒義詞會變成貶義詞,,中性詞會變成褒義詞。比如,,意思這個詞語,,意思,是意思,;有意思,,是意思;沒意思,,也是意思,;意思意思,還是意思,;沒啥意思,,比有意思更有意思;說出意思,,是意思,;不說出意思,還是意思……如果《咬文嚼字》實在閑得慌,,不妨研究一下意思這個詞語到底有多少意思,,或者可以挖一下古人的墻角,追究他們造出通假字的“罪過”,。 |
- 責(zé)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10]咬文嚼字式楚鄂之爭又是一場政績沖動
- [ 12-29]《咬文嚼字》為何咬《百家講壇》,?
- [ 12-29]咬文嚼字,,何必要等到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