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大學校長以貼近社會、貼近網(wǎng)絡的語言與表達,,競相展開“演講”——戲劇化、表演化的講話,。他們以迎合年輕人及網(wǎng)絡時尚的新穎性,,拉近了與青年學生們距離,表現(xiàn)了大學象牙塔內(nèi)的“官員”親民的一面,。就此而言,,這些大學校長的“演講”,無疑有其積極意義,。
然而,,其因迎合方式而生的表演化、戲劇化傾向,,在遮蔽當前大學實質(zhì)問題的同時,,更深刻地暴露了大學理念及其使命擔當?shù)娜笔А?/p>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正統(tǒng)觀點總在強調(diào)“大學應當為社會需要服務”的基礎上,,片面認為,,大學自身的存在與發(fā)展,應當以社會需要(大多時候表現(xiàn)為市場與利益需要)為根據(jù)和標準,。這樣的理解,,完全扭曲了大學的本質(zhì)及其理念,,從而大學往往淪為對社會、市場時尚的迎合,。因為這種扭曲,,所以大學校長們的表演化演講,就更多呈現(xiàn)為迎合的作秀,,而非對于大學本身本質(zhì)及其理念的闡述,。
如果將一個民族、國家或社會視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大學與這一整體的關(guān)系,,用德國哲人雅斯貝爾斯的話來說就是:“大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痹鴰缀螘r,,以原北京大學為代表,大學成為中國思想,、文化乃至整個民族前行的精神原動力,。正如靈魂是身體整體的精神主宰,大學是社會的精神主宰,,而不是相反,。這幾乎是對大學本質(zhì)認識的一個常識,但卻在校長們的表演化演講中付諸闕如,。演講的迎合性與表演性,,將靈魂與肉身的關(guān)系完全扭曲。贏得學子共鳴當然必要,,但必須以大學的本質(zhì)精神來喚醒大學學子的靈魂為基礎,。
在中國古代經(jīng)典《大學》中,關(guān)于大學的理念與本質(zhì),,有一個簡要的闡述:大學之道在于昌明德性,,固守理念以革新社會人心以使其趨于至善之境。社會生活以物欲追求及其最大化為特征,,這一點在今天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而由《大學》的表述來看,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大學理當堅守自身的本質(zhì)與使命,,而不是顛倒過來去迎合。近代以來的大學,,尤其表現(xiàn)為對真理的自由探索,,而大學管理者的使命,在于為此營造條件、提供支持,。但在相當時期內(nèi),,我們的很多大學將真理視為“被給定”的東西,甚至本身似是而非,,有待去造就,、去實現(xiàn)的東西,被給定為不可置疑的教條,,擠滿了學子大學生活的時間,。作為真理之前提和基礎的自由探索,也就被湮沒不知所終了,。
- 2011-07-04效仿“根叔”演講恐東施效顰
- 2010-09-07開學典禮不是校長演講比賽
- 2010-06-25校長的激情演講與畢業(yè)的殘酷現(xiàn)實
- 2009-12-23我支持芙蓉姐姐上北大演講
- 2009-08-07學者不該當重復演講的“走穴人”
- 2009-01-21從奧巴馬就職演講看到凱恩斯影子
- 2008-09-24溫總理在美演講:悲情中透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