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大,、清華先后公布了兩校在各省份招收的尖子生錄取情況,,因公布的數據有諸多“打架”的地方而備受公眾質疑———北大說,“六成以上狀元讀北大”,,清華則說,,“九成理科頭名報清華”;北大頭一天稱:“理科前十名逾半報北大”,,清華第二天表示:“理科前十名3/4上清華”,。此后,,當事方解釋因“統(tǒng)計數據不一致”。值得高興的是,,今年北大清華公開承諾不再公布狀元數據,。(6月29日《成都晚報》)
眾所周知,每年高考一過,,各路媒體對高考的報道便隨著氣溫升高而火熱起來,。特別是隨后的 “揭榜期”,“高考狀元”更是成了媒體和不少學校熱炒的對象,,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以致每年各省高考成績一公布,各大名校紛紛上狀元家游說,,承諾獎學金,、減免學費、專業(yè)任選等優(yōu)惠,。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認為,,報考大學應該由考生自己決定,高校實在不應該這樣干擾,。相反,,在美國,從來沒有多少位高考狀元到哈福,、耶魯等名校就讀以及相互間如何爭奪各個州狀元的報道,。旅美華人袁曉明也說:在美國,有多少政界,、商界,、學術界的最杰出人物SAT得了滿分,在中國的政府,、企業(yè),、科技界等最有成就的人又有多少人當初是高考的狀元,很明顯,,肯定是寥寥無幾,。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楊東平教授也指出:“狀元”代表的只是中小學階段的學習成績,其實沒有那么重要,。在特定的時勢中能夠成就偉業(yè),、出類拔萃者,所憑借的主要不是考試所測量的學業(yè)能力,。與智力因素相比,,更為重要的是抱負、胸懷,、勇氣,、意志等基本品質,,是知人論世、審時度勢的悟性,,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
寫到這里,我想楊振寧教授曾率一批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華講學,,當有人問到他們當中有沒有 “高考狀元”時,,楊振寧笑說:“按照中國的高考標準,我們都是差生,,在中學里,都排在十名以后,?!蓖瑯樱珴蓶|,、魯迅,、胡適、郭沫若等名人不僅成才之路坎坷,,而且也不是早慧的優(yōu)等生,。魯迅在日本學習時,成績平平,,但沒有妨礙他后來成為偉大的作家,。而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也都是少年“愚鈍”,,大器晚成。
總之,,中外無數事實證明:“高考狀元”只是考試的優(yōu)勝者,,并不能與出類拔萃的優(yōu)秀人才劃等號。高分并不等于高能,,高考的成功并不意味著人生的成功,。相對于整個人生旅程, “高考狀元”只是邁開了成功的第一步,。而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次考試,,并非 “一考定終身”,況且一次考試本身就有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正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所認為,,北大、清華兩校在狀元數據上產生的沖突,,反映出在高考體制下的分數崇拜,,在中學階段,,教育成為“指標主義”下的競技教育,而大學階段,,以招收狀元作為評價招生質量和辦學成績的標準,。狀元成為一些地區(qū)和學校的業(yè)績,北大,、清華作為國內高校的領頭羊,,不應該做這種不好的示范。言外之意,,高校應在人才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等方面上下功夫,早日摒棄狀元崇拜,。
真心期待 “高考狀元”們對于自己,,應該有個冷靜的認識。社會尤其是高校對 “高考狀元”也應該有個理智態(tài)度,,不能盲目崇拜,,不能忽視人才成長的基本原理,否則會對社會構成誤導,。北大四川招生組組長任羽中所說:“再優(yōu)秀的高中畢業(yè)生都還只是十七八歲的孩子,,社會過多的關注和贊揚,有時候會讓他們無形中迷失自己,,最終反而是害了他們,。還有各種各樣的炒作、‘重獎’,,其實不利于他們的長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