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到訪莆田,,為這個城市的變化感嘆不已,。同行的一位莆田籍作家告知,莆田城區(qū)現有面積是過去的6倍,。城市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城區(qū)面積擴張不足為奇,,奇的是這個城市在日新月異的改擴進程中依然保留特色個性。
在莆田期間,,見到莆田市市長,,談及城市建設,他概括為一二三四五,。其中,,一是“一心為源”,即保住城市的來源,。眾所周知,,莆田又叫“荔城”,“荔城無處不荔枝”,。為了保護莆田的歷史文脈,,在舊城改造或是新城拓展中,市政府都要求守住保護6萬株荔枝林這一底線,。這樣做,,守護的不光是特色樹種,還有莆田人的精神家園,。
回顧改革開放的歷程,,我們感受最深的是城市的華麗轉身。不論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從舊到新,,還是大連、廈門等二,、三線城市的從小到大,;不論是深圳、珠海等城市從無到有,,還是西安,、揚州等古城的興盛,中國城市亮出的一張張美麗炫目的名片,,足以驕傲地奏響現代化建設的華彩樂章,。
但是,毋庸諱言,,在此起彼伏的城市化浪潮中,也萌生了一些非理性的舉動,。許多寶貴的人文資源崩潰于城鎮(zhèn)化的推土機下,,大拆大建導致了“千城一面”的現象比比皆是。在城市建設中,,聽到更多的是“打造”而不是“保護”,,看到更多的是“仿古”而不是“原生態(tài)”,,感受到更多的是“現代性”而不是歷史與現代的對接。為此,,有識之士曾奔走呼吁,,要制止這種同質化傾向的“造城運動”。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座城市都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演進特征,,從而構成了城市的文化生命體征,。城市的生命體現在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上。注重保護歷史文化遺存,,也是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6萬株荔枝林不僅是莆田城市的外觀生命體,也是莆田文化內在底蘊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城市的改建、擴建中,,提高建成區(qū)的綠地率,,同時在規(guī)劃建設中保護老樹、移植好樹,,這是綠化的加法,,又何嘗不是人文精神的乘法呢?保護6萬株荔枝林,,就是保護城市的歷史,,保護城市的精神傳承,保護城市文化生命的完整性,。
城市如同人,,也是有個性的。世界上尚且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何況城市乎,?19世紀美國著名作家愛默生說過: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試想,,如果沒了重重疊疊的荔枝林,,莆田建得再漂亮還能稱之為“荔城”嗎?文化符號唯有差異才有個性,,人們可以通過差異化的策略來強化城市記憶,。歷史文化積淀是創(chuàng)造個性化、藝術化城市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構成城市個性的重要因素,。歷史遺存是城市個性的所在,,同時又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石。因此,,從實際出發(fā),,用歷史的、文化的眼光審視當地的資源,,遴選文化符號,,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保護,,在延續(xù)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彰顯時代文化,,是城市建設發(fā)展的方向,是歷史名城和現代新城有機結合的完美體現,。
保護6萬株荔枝林,,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深思與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