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炎炎夏日的來臨,,飲料也迎來了銷售的黃金季節(jié),。昨日記者走訪廈門市場發(fā)現(xiàn),多個品牌飲料近來通過不同手段上調(diào)了旗下飲料的價格,,有的品牌直接上調(diào)零售價,,有的品牌則選擇了隱性漲價——— 通過“減量不減價”的方式達到漲價的目的。(《海峽導報》2011-5-19)
消費者遭遇“漲聲一片”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聞了,。作為消費者,,并不是無理與自私到反對所有漲價行為。如果有正當理由,,漲價也是應該的,,消費者也是能夠接受的。比如飲料漲價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原材料漲價”,。如果原因真是原材料漲價惹的禍,,那么,這個理由是能夠被消費者理解與接受的,。不過,,“原材料漲價”的真實情況怎樣:哪些原材料漲價了?漲了多少,?得拿出真憑實據(jù),,不能由商家信口開河。
一些商家非常聰明,,他們不去趟漲價的渾水,,知道一旦漲價,消費者的反應可能會很強烈,。干脆來個價格不變,,但是數(shù)量上大“瘦身”,明不減實減,,而且是“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直到有一天被細心的消費者發(fā)現(xiàn)了,就來一個“很有創(chuàng)意”的理由:什么“減量是因為產(chǎn)品包裝概念需要重新調(diào)整”呀,;或者將600毫升的包裝“瘦身”為500毫升的新包裝,,是因為發(fā)現(xiàn)消費者更喜歡500毫升的包裝,這一舉措與消費者單次飲用量越來越小的全球發(fā)展趨勢一致,,原來還是純粹為消費者著想呢,!這些“理由”是根本不需要駁斥的。正如網(wǎng)友們所反駁的,,不僅多賺消費者的錢,,還要嘲笑消費者的智商。
在今天的中國,,消費者跟商家去說理,,基本上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保挥邢M者協(xié)會,,特別是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才有“資格”去跟那些特別具有營銷頭腦的商家去說理。但遺憾的是,,本來應該對這些問題具有先知先覺的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往往對于相關問題的了解,都是后知后覺者,。否則,商家的那一套,,也就不可能大行其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