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僅僅寄希望于通過“半天假”就能簡單地承載,、彰顯“五四”的文化內涵、精神價值,,那么,,與其說是一種凸顯,還不如說是一種遮蔽和耗散
又逢五四青年節(jié),,依據國家規(guī)定,,“五四”當天14~28周歲的適齡青年有半天假期,照此標準,,全國有3億多青年屬放假之列,。雖然這一放假規(guī)定距今執(zhí)行已有3年,但一項小調查顯示,,還有三成多的網友不知道五四可以放假半天,,僅有一成多的網友享受到了假期。
這樣一個放假現實顯然讓人尷尬,。然而,,這“半天假”難以兌現的局面,也不讓人意外,。一方面,,“14至28歲”的“青年”定義,,難免會遇到現實的操作難題——如在同一個班級,可能同時存在13歲和14歲的學生,,該如何放假,?類似的放假難題,在婦女節(jié)中也曾不同程度地出現過,。若從更深層的節(jié)日文化角度來觀察,,這也未嘗不是時下許多節(jié)日在價值依托、精神傳承上所普遍存在的文化困境,。
毫無疑問,,節(jié)日往往需要通過一定的“放假”形式來加以體現,但反過來,,“放假”又顯然不等于就是節(jié)日,。畢竟,任何節(jié)日尤其鑲嵌于特定文化精神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其精髓靈魂并非簡單的休閑,,而總是一定文化傳統(tǒng)、價值理念的具體表征,。這意味著,,如果一個文化意義上的節(jié)日,只剩下“休閑”的外殼,,那么無論放假與否,其內在的文化價值精神,,實際上都沒有得到真正體現,。
近年來,在許多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中,,如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等,,都存在類似的問題。雖然“全民公休”已經實現,,但節(jié)日文化含量嚴重不足,、日益式微,人們也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擔憂和不滿——“除了吃(年飯,、粽子,、月餅),過節(jié)還剩下點什么,?”
雖然與春節(jié),、清明等節(jié)日相比,,作為青年節(jié)的“五四”,歷史淵源要短得多,,但歷史的短促,,并不代表其文化內蘊、價值含量的淺顯,。相反,,“五四”正是近代以來,中國新文化,、新傳統(tǒng)的關鍵轉折點,,積聚著極為豐厚的文化精神礦藏。其中,,其所高舉的“德”,、“賽”旗幟,在九十年多年之后的今天,,依然是青年尚須繼續(xù)矢志落實的時代主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五四半天假的兌現難題,,并不只是一個放假與否的難題,,更是一個“五四”精神如何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新的青年身上,,如何繼續(xù)發(fā)揚,、兌現的難題。否則,,如果我們僅僅寄希望于通過“半天假”就能簡單地承載,、彰顯“五四”的文化內涵、精神價值,,那么,,與其說是一種凸顯,還不如說是一種遮蔽和耗散,。
針對近年來的傳統(tǒng)熱,、國學熱以及由此傳遞出的國人對國家“軟實力”“文化競爭力”的重視,曾有學者提出,,應打通,、融合我國各種文化傳統(tǒng)(如延續(xù)數千年的古代文化傳統(tǒng),五四以來的新文化傳統(tǒng)以及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傳統(tǒng))來實現中華文化,、文明復興的建議,。這樣的建議如何才能有效踐行,從長遠來看,,顯然比五四節(jié)是否放假,、怎樣放假更為緊要,,也是對我們文化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莫大考驗,。
- 2011-05-05青年的未來是國家的未來
- 2011-05-04被壓抑的青年和仍需啟蒙的文化
- 2011-05-04紀念五四 以熱愛生活的方式
- 2010-04-12下水道 “城市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