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機場留日學生刺傷母親的事件后,,一名網友向媒體提供了當時拍攝的視頻?,F場圍觀者有很多,但是只有一名老外上前救人,。在他的咆哮下,有另一名老外上前幫忙,。(4月12日《新聞晨報》)
看到這個視頻,,說實話,還是感觸良多,。偌大一個浦東機場,,人們來來往往,有乘客,,有保安,,畫外音里甚至傳來兩個年輕人鎮(zhèn)定自若談論傷者的聲音,可除了那名背背包的老外,,無人上前救助顧女士,。
誠如那個提供錄像的年輕人所說,自己不是不想幫忙,,只是沒有相關急救知識怕幫倒忙……是啊,,看看我們的課堂吧,這么多年來,,什么時候給學生們提供過真正的應急教育,、救護知識教育啊。除了需要參加高考的語,、數,、外等主科外,連音樂,、體育都淪為了陪襯,,更不消說法律知識、公民知識……
而在日本和法國,,普及自救急救知識已經納入小學生課程中,;據中國駐美國特約記者鐘家潤撰文介紹,在美國,,任何一個國民在18歲之前,,必須掌握基本的健康與衛(wèi)生知識,特別是急救知識,。美國的急救課程從幼兒園就開始,。在2—6歲,讓孩子明確知道哪些東西是危險的,;到了初中,,就要接觸真正的急救方法。比如,,如何對刀傷,、燒傷、燙傷等實施急救。每次講課,,老師們都要精心準備幻燈,、圖片等各種音像資料,還有繃帶,、藥水,、紗布等道具,臺上臺下師生之間頻繁互動,。從初三開始一直到高中,,要重點普及心肺復蘇術。學生們要準確掌握心肺復蘇術的每一道程序,,并熟練掌握家用心臟除顫器的使用方法,。
這樣比較下來,我們的課堂是否就顯得單薄而磕磣呢,。一味地鼓勵學生學習課本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身心的發(fā)展,對親情,、家庭觀念的教育,,不僅培養(yǎng)了藥家鑫、小汪這樣拿起屠刀,、自私冷漠的青年,也培養(yǎng)了另外一群面對危險束手無策的年輕人,。
其實,,退一萬步講,,即使沒有急救知識,年輕人總該會有點英文,,有點熱心腸,,給那個老外搭把手、哪怕提供一點力所能及的幫助呢,?遺憾的是,,這些都沒有。現場唯有顧女士痛苦的抽搐和那個著急的老外,。
時間過去一百年,,我們驚訝地發(fā)現,很多人還是魯迅筆下的小小看客一枚,,這些看客可能穿著阿迪,、拿著單反,不再是“禿頂的老頭子”,、“赤膊的紅鼻子大漢”,,但品咂別人痛苦、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看客”精神卻依然存在,這種行為無疑應該讓我們感到羞赧,。
南京彭宇案以及諸多見義勇為者既流血又流淚的事件之后,,人們似乎為自己的冷漠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理由,似乎有這樣一個“金鐘罩”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冷對別人的危險,。其實,,任何對弱者的救護,在危難時刻的挺身而出閃現的都是一種人性的光輝,。如果任憑這種冷漠繼續(xù)蔓延,,終有一日當自己身處危險之中時也無人來援。
小汪這9刀,,可以說給傳統(tǒng)的教育上了生動的一課,,而施救的老外又給匱乏的公民精神上了一課。救人于危機的老外的行為的確值得尊敬,、激賞,,而那些沉默的看客的行為更該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