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午,,位于國家級貧困縣魯山縣西北部的觀音寺鄉(xiāng)桐樹莊小學熱鬧異常,150名在校學生吃到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頓免費午餐,,接下來的一個月內,,他們還能繼續(xù)享用。
老師們在一旁邊看著,,讓個子大的高年級男生先過來打第二碗米飯,,對低年級的學生,則是勸他們“少吃點,,別撐著了”,。 (4月8日《大河報》)
由《鳳凰周刊》、《都市快報》,、《黔中早報》和“樹基金”聯(lián)合發(fā)起的“貧困山區(qū)小學生免費午餐計劃”活動,,經媒體報道后引發(fā)了全國性的關注。如果不是媒體的連續(xù)報道,,相信我們也不會知道在那些貧困山區(qū),,有如此多的學生連頓熱乎乎的午飯都吃不上。
吃不上飯,,營養(yǎng)跟不上,,自然會影響孩子們的身體發(fā)育、健康成長,。據(jù)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日前發(fā)布的國內貧困地區(qū)學生營養(yǎng)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中西部貧困地區(qū)兒童營養(yǎng)攝入嚴重不足,受調查的1400多個農村孩子中,,12%發(fā)育遲緩,,72%上課期間有饑餓感,學校男女寄宿生體重分別比全國農村學生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身高低11厘米和9厘米,。
所以,讓孩子們吃上一頓免費的午飯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有了免費午餐,,很可能也會回籠部分貧困家庭的失學兒童再次回到學校。
但是目前,,單靠民間的公益人士募集善款解決這個問題還是顯得有點杯水車薪,。就以魯山縣西北部的觀音寺鄉(xiāng)桐樹莊小學來說,第一個月的啟動資金,,來源于一位愛心人士朱鳳蓮提供的一萬元,。這一萬元,也僅僅夠150名小學生吃一個月,。
那么,,一個月之后呢?孩子們是否會陷于免費午餐斷炊的境地呢,?一方面,,由于資金鏈的斷裂,孩子們可能吃不上長期的免費午餐,;而另一方面,,很多網友看了報導之后都深受感動,紛紛想捐款捐物但苦于愛心獻不出去,,到處在論壇發(fā)帖要求公布捐款賬號,。這都是“免費午餐”這項公益項目應該考慮的。
其實,,這樣大規(guī)模的公益項目,,民間力量也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沒有特別特別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需要完善的地方還有太多,。但即使如此,公眾還是對這些參與項目的發(fā)起人梁樹新先生、鄧飛先生心存感激,,對熱心的志愿者充滿敬意,。
像這種功在千秋涉及民族國家未來的公共事業(yè),說到底還需要政府的積極參與,。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已投入100億元財政資金用于向中西部農村1100萬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但是,即使有了這些投入,,孩子們的依然吃不上免費的午餐,,解決不了部門孩子吃飯難、難吃飽的問題,。既然如此,,國家或者要追加投資,或者需要查明100億的資金具體流向,、操作,。
讓中西部地區(qū)貧困學生吃上“免費午餐”,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完成這樣的項目,,已經在梁樹新、鄧飛先生的倡導下走出了第一步,,并且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但是,真正解決孩子們的吃飯問題,,政府還需加把力,,在民間力量實踐、摸索的基礎上給予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