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櫻花開放時節(jié),,武漢大學又成人潮涌動的熱點,,同時,,也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櫻花開放人潮涌,,這是不變的,而與之相關的輿論熱點是變化的,。
曾經,,輿論熱點主要在該不該看。日本櫻花,,始植于國土淪陷時期,,有人認為賞花即是忘恥。學校有過解釋,,武大櫻花,,也傳遞中日友誼,不少品種,,是上世紀70年代中日關系改善后田中角榮首相贈送,,由周恩來轉送。武大賞櫻曾有“和服事件”,,一對母女著和服照相,,被幾名學生轟趕,引起很多討論,。
今年,,熱點則是門票。網上有“櫻花斂財”的指責,,武大有并未斂財的回應:門票沒有800萬,,只有100萬,用于志愿者和工作人員的加班補貼,,用于櫻花(估計是培育,、養(yǎng)護吧),用于賞櫻期間的基礎設施,,小部分用于資助貧困生,。用途說的都正當,但還沒有回答好“沒有800萬”,。櫻花期間,,每年游客一百多萬,這才使校園變擠,,人均10元門票,,少說上千萬,。如果只有100萬,豈不是說游客九成沒有買門票,?
很多人說,,門票是應當收的,關鍵是門票錢到哪里去了,。我的想法不同,,關鍵不是門票錢到底有多少,用到哪里去了,,而是收門票還是不收門票好,。注意,我說的不是該不該收門票(收和不收,,都可以談出很多“應該”),,而是收好還是不收好。
游人如織,,校園太擠,、太吵、太亂,,“正常的教學科研環(huán)境”受到干擾,,學校管理負擔加重,這都是客觀的,。然而,,因此而收門票,我不覺得肯定比不收好,。前面已說了,,收門票,只有一成游客買票,,并未控制得了人員流量,,就算百分之百買票,是不是能夠減少游客量,,也難說,。
在一本著作中讀過,有幼兒園家長不按時接孩子,,使老師不能按時下班,,園方收取“看護費”,希望解決這個問題,,結果不按時接孩子的家長越來越多,,因為不付費時,,更多的家長會對拖延接送有抱歉之意,,而拖時付費使家長們在耽擱了老師的下班時間后變得心安理得,。
櫻花收費,也可能產生類似效果,。不收費,,游客可能還有“做客”的心情;收費,,反而不僅難以減少流量,,而且可能使客人變成消費者,賞櫻成為消費活動,,游客成為消費活動的“上帝”,。擠、吵,、亂,,也許不是更少而是更多。我當然并不認為游客應該這樣,,只是提醒購買門票客觀上可能使人的心理產生微妙變化,,影響到賞櫻中的行為。
很少有大學能夠像武大這樣,,一年一度地吸引上百萬人前往?,F在,有太多的人說學校不是旅游景點,,校園應清靜,。我同意校園要清靜,這是適度而非絕對,,但我不同意學校不是旅游點的說法,。旅游參觀不是學校建立的目的,但國內外確有不少大學就是旅游的景點,,聲望高,、歷史久的大學像哈佛、牛津,、劍橋等,,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去逛一逛。北大校園,、集美學村,、云南大學等,也不乏人觀光,。
大學不是中世紀的經院,,而是現代高等公共教育機構,大學本不能門禁多多。香港大學是真正的彈丸之地,,仍然校園和校內食堂等都向市民開放,。武大游客只在櫻花時節(jié)集中爆發(fā),難免造成一些麻煩,,但影響不了教學科研質量,,也不會太大地影響學校的秩序,畢竟這些人是去賞花游園,,而不是去揎腕攘臂,,提出什么主張。
大學屬于社會,,開放大學校門,,也算是對社會的回饋。賞櫻每年數日,,煩難不能說沒有,,但眼界宜放大。中國古代私家園林,,不少也在春日里大門敞開,,比肩接踵。牛津劍橋的劃船賽,,不只是大學的盛事,,也是市民的節(jié)日。開放包容是大學精神,,不只面向學術和思想,,也包括面向社會。武大賞櫻,,每年人潮涌動,,每年出些話題,很正常,,而且很有意義,。例如關于武大櫻花該賞不該賞,爭議一下,,不管持何種觀點,,至少也是對歷史以特殊方式加以記憶,而賞花與記史關系如何,,不妨大家自己去處理,。例如“和服事件”,可讓人思索一個人是否有權因歷史情感而干涉他人的自由著裝,。武大櫻花該不該售賣門票,,則可以讓人思考大學與社會的關系。話題能深化人們的認知。
像武大賞櫻這樣的盛事,,自然而來,,也應自然而對。獨此一份的景象會成為一屆屆學生關于大學與青春的基本記憶,,也會成為人們觸摸學院,、熏沐文風的契機,,年復一年,,必有文明積累、風俗易變之功,;有幾百年歷史,,就是一所大學、一座城市,、一個社會的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