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張新聞圖片,有“中國首善”之稱的陳光標站在每人手里都舉著兩張紅彤彤人民幣的一群人當中,,笑得尊貴而自信,,當時首先一個反應就是那句著名的詞: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光標兄相貌端正,、濃眉大眼,,配上周圍的鈔票反光,,實在是相得益彰,。

陳光標先生對于他做慈善而招致某些質(zhì)疑作出回應,,其中談到某位慈善基金高管評價他的慈善是一種“暴力慈善”,乃慈善的一種倒退,,陳光標先生回應云:“我覺得‘暴力慈善’這個定位非常好,。因為當前中國慈善事業(yè)的大發(fā)展必須要用‘大暴力’去推動。用暴力慈善才能推動慈善事業(yè)大幅度地進步,?!?/p>
陳光標先生大約算是毀譽參半的慈善人物了,從其發(fā)家致富的手段到現(xiàn)在行善的錢從哪里來,,大道消息與小道消息紛紛擾擾,,也不知道何者為真。但無論如何,,哪怕人家是從銀行貸款里拿出錢去行善,,畢竟那也是很難得的,銀行貸款總是要還的嘛,。只是陳先生自從汶川地震火速奔赴現(xiàn)場從而大名為天下所知之后,,所作所為越發(fā)地高調(diào)與行為藝術(shù),結(jié)果盛名當中未免也有了不少瑕疵,。
說到這個新詞兒“暴力慈善”,,如果兩邊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大概就是雞同鴨講了,,這是無法說服別人的,。在下平日有時候也做點兒小小的公益活動,有件事是我印象挺深的,,也是我自己反省過好多年的,。
大概在7年前,我曾給北京的無家可歸人士組織過一次募捐活動,,由于是在冬天,,大冷天兒的被凍得要死,自然脾氣也就沒那么好,。更為不幸的是,,這些人士為了早點拿到東西,就如同我們搶著上車一樣擁過來。半是由于脾氣的緣故,、半是害怕成為哄搶,,借著自己身高體壯的優(yōu)勢,用一陣怒吼震懾了群氓,,大家乖乖排隊領東西,,我則有點兒自得地維持秩序,覺得頗有顧盼自雄的感覺,,看來自己是做領導與公益事業(yè)的材料,。
后來的幾年里,我自己常被這個場景嚇醒,。倒不是怕當時自己控制不住場面,,而是覺得當時自己那不叫做公益活動,基本算是某種施舍的行為,,過于惡行惡相,,已經(jīng)遠離了慈善與公益的基本倫理,哪怕是效果更好,,但缺乏了尊重與同情的底蘊,,這種慈善真是不做也罷??赡苡腥藭f,,只要是對幫助對象有好處、秩序與效率達到了要求,,這點兒事算什么呢,?老話說“惡花無善果”,如果不是抱著對于每個人的尊重而從事公益與慈善,,你所做的哪怕再到位,,也并非能夠得到良好的效果。我們知道,,無論是受災也好,、流浪也罷,必然有其不得已的原因,。他們需要的有時候是重新生活下去的勇氣,,而這種勇氣不會在歧視與施舍的目光中得到,也不會在每人兩張紅彤彤紙幣的情況下就要舉手高呼“感謝”當中得到,。
所以,,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以及反思來說,“暴力慈善”哪怕是真如陳先生所說,,能夠大幅度推動中國社會的慈善行動,,其后果也未必如何美妙,,在這種暴力慈善的背后,其實受益人并未得到足夠的尊重,,只不過是延續(xù)著當年那種“荒年施粥”的基本社會倫理,,而并未進化到用關愛與尊重去對待每一個人的意識層面上來。這種暴力慈善實際上是對于一個社會的軟暴力,,更多體現(xiàn)出了社會階層較高的人士對于受益者的支配性,嘴臉那是相當不好看,。表面上的慈善,、實際上的心靈傷害就是這種軟暴力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