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守在電腦前等了四五天,,終于等到了這則報道的出現(xiàn),不是離事故發(fā)生地最近的本地媒體率先披露,,而是遠在千里之外的異地媒體——在江西財經大學西門口,,江西農業(yè)大學副校長廖為明酒駕致2死4傷,其中一名遇難者為學生,。
從交通事故的等級上劃分,,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即認定為重大事故,。在此次交通事故中,,肇事者屬酒后駕車,加之身份特殊,,不可謂不是重大新聞,。然而,主流新聞媒體不約而同地噤若寒蟬,,若不考慮權力介入等其他可能存在的因素,,僅從信息傳播的過程和效果來看,對于講求“NNN”(Now news Now,,現(xiàn)在消息現(xiàn)在報道)的當今時代而言,,遲滯甚至隱瞞報道關乎公共利益的事件的現(xiàn)象,確實有損作為社會公器的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責任形象,。
事故發(fā)生的3月5日當天,,雖然親歷或目擊的學生等借助微博等新興傳播媒介第一時間發(fā)布了消息,但相較于主流新聞媒體,,這種幾近于人際傳播的力量畢竟還相當有限,。作為江西財經大學在讀學生,筆者獲悉此事時已是第二天上午,,而不在附近地區(qū)的其他公眾對于事故真相更是不得而知,。
媒體的失職,,新聞人的不作為,這或是很多憤慨的普羅大眾閃過的第一個念頭,,甚至還有評論人士在網絡之上發(fā)文《副校長酒駕撞死人,,當?shù)孛襟w何以戰(zhàn)戰(zhàn)兢兢》,將責任一味歸咎于媒體的“置若罔聞”,。起初,,筆者也誤以為此,但很多時候,,事實就像硬幣,,在不同情況下會呈現(xiàn)截然相反的認知圖像,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更不宜隨意置評,。
事故發(fā)生的第三天即3月7日,作為實習生的筆者,,與中國青年報的記者一同前往事故發(fā)生地點進行調查,,以期獨家披露事實真相。但在采訪過程中,,出人意料的一幕發(fā)生了,,附近居民見我們打聽此事,還沒等自報家門便旋即猜中我們是記者,。他們說,,事故剛剛發(fā)生不久就有記者聞訊趕來,連續(xù)幾天,,本地某某日報,、都市報、晚報,、晨報,、電視臺和網站的一批批記者先后到訪,重復描述自己目擊的現(xiàn)場情景,,他們早已不勝其煩,。
由此可見,現(xiàn)實語境下,,有時并不是記者對突發(fā)公眾事件目而不視,、聽而不聞,也非媒體主觀刻意緩報或隱瞞事實真相,,而往往可能是作為“把關人”的某種公共權力有意無意“遮丑”,,尤其是在一些相對敏感的特殊時期。因此,,大可不必將媒體和記者一棍子打死,他們或許也想盡己所能伸張正義,他們或許也不愿充當“沉默的大多數(shù)”在關鍵時刻“集體失聲”,,但要知道,,新聞媒體也有難言之隱,“戴著鐐銬跳舞”誰都難免重摔在地,,要怪也許只能怪《信息公開條例》還沒有被一些職能部門完全接受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