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的大四學生胡蓓蕾歷經13天,,搭了25輛順風車,行程3700多公里,,從南京到烏魯木齊,,沒花一分錢,以免費搭車完成了一次刺激而溫馨的“春運”之旅,。胡蓓蕾在博客中表達了自己搭順風車的感受:25輛車子,,無數的好心人,是你們讓我相信在自己的天空可以飛得更高更遠,。如果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來幫你。不要讓你的想法永遠只是個想法,。
胡蓓蕾的搭順風車經歷涉及冒險,、闖蕩、勇敢,、吃苦,、體驗、人際溝通,,甚至證明人性善與惡等元素,,也使得他的經歷成為一件新鮮事而讓人感慨甚至感動。如果在國外,,胡蓓蕾的經歷完全不會是新鮮事,,在幾十年前的國內,胡蓓蕾的經歷也可能不是新鮮事,,因為搭順風車如果不是易如反掌,,也是相對容易的事。不過,,之所以這個事件讓人感到吃驚,,是因為如今的國內社會環(huán)境使得搭順風車幾乎不可能。但在不可能的環(huán)境下胡蓓蕾竟然做到了不可能的事情,。
對搭順風車而言,,國內不可能的社會環(huán)境主要是,在人的內心中,,信任人尤其陌生的等于是一種冒險,,所以“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才會成為流行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善心的泯滅,。不過,所有的社會心理和行為都可以從社會制度的設計和引導找到根源,。胡蓓蕾的搭順風車也可以用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來解釋,。
條件反射學說不僅可用于人的生理解釋,也可以解釋人的社會生活,。人的很多社會心理和行為就是長期的條件反射所形成的,,而這些條件便是社會的制度,包括法律,、倫理和文化,。如果一種或一些社會制度能讓人形成正向的積極的心理和行為,那么,,一個社會搭便車之類的行為就會很平常,。相反,如果負面的消極的刺激過多并形成人們的負面條件反射,,就會產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和行為。遺憾的是,,在現階段,,中國社會的負面的消積的條件刺激較多,因而讓人產生了較多的負面消極的心理和行為,原本在人心中善的內容便受到抑制和打擊,,向善的心理和行為也相應減少,。例如,彭宇案的判決讓很多人不敢在他人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雙手,。
- 2010-11-21免費搭車出了車禍車主要不要賠,? 律師:要賠!
- 2010-11-01搭車插隊引口角 高中生被打成腦震蕩兇手拒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