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秋風兄《給三字經去“糟粕”是權力致命的自負》(2010年12月31日新京報)和《經典不是教條,而是文化生命之根》(2011年1月5日南方都市報)兩文,,我同意他的基本觀點,,但也覺得有一些疑問尚待進一步探討,。
也許是受魯迅等人的影響太深,我對傳統(tǒng)文化包括今之所謂“國學”經典,、蒙學經典沒有秋風兄所持的那種“敬畏”之心,,只是贊成他說的“從教育內容多樣化、中國文化重建這兩個角度(講,,讓孩子們讀蒙學經典的)這些努力都是可取的,。”他說:“《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傳統(tǒng)蒙學教材成為經典,,被人們廣泛傳誦,已經證明了,,它們就是精華……它們是在漫長的時間過程中,,由無數(shù)父母、孩子,、老師自發(fā)地選擇出來的,。沒有比這個漫長時間過程中的自發(fā)選擇更明智的了?!卑凑者@個胡須長代表智慧多的“時間邏輯”,,是不是也可以證明在中國歷時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是國人最明智的選擇?我覺得這種說法頂多有一半的道理,,即在同時代的教材中,,在基本價值沒變的時代,它們是同類競爭中的優(yōu)勝者,。
事實上“與時俱進”并不是當代人發(fā)明的一個新詞語,,而是成語,也是傳統(tǒng)文化,。這些傳統(tǒng)蒙學讀物,,顯然也有個“與時俱進”的問題。當代人的自由,、民主,、人權等觀念是講“三綱五常”的時代不可能完全具備的,,因此,,對傳統(tǒng)文化、國學經典,、蒙學經典,,不論搞專業(yè)研究,還是拿來做啟蒙教材,都應該用質疑和批判的眼光,,重估其價值,;也就存在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問題,。這里,,一、要不要重估,,要不要“取”和“去”,;二、由誰來重估,、取舍,;三、怎樣重估和取舍,;這應該是三個有關聯(lián),,卻不相同的問題。
- 2010-11-29高中歷史課本人物畫像神似 有多少教材"忽悠"我們
- 2010-11-18高中歷史書5位古人長一樣?專家稱系網(wǎng)友PS而成
- 2010-11-05河南教輔發(fā)行商"地毯式"公關學校 教師回扣達70%
- 2010-10-28"驢友"老師質疑教材翻譯 "竹柏"到底是在說啥?
- 2010-10-2359.6%大學生認為教材無用 老師稱教材存弊端
- 2010-10-20民間會診小學語文教材 希望獲得更多一線教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