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秉光 資料圖片
看罷這則新聞,,不禁想起曾經(jīng)沸揚一時的“心神不寧”與“很黃很暴力”,。歷史經(jīng)驗教訓我們:如果新聞工作者事先設定了采訪的調(diào)子與思路,然后按照預設的框架去尋找“事實”,,甚至捏造事實,,必然有損新聞的真實、客觀與公正,,最終影響到的是媒體機構(gòu)以及整個行業(yè)的權(quán)威性和公信力,。
電視媒體必須讓采訪對象出鏡,稍有操縱采訪對象的端倪或造假紕漏,,便有被揭穿的風險,,相比之下,,紙質(zhì)媒體造假會更加隱蔽與容易:只要以保護隱私為由,將家人的詳實信息根據(jù)需要進行改動,,個個都是“召之即來,、來即能戰(zhàn)”的傀儡,可供任意擺布,。史上最牛記者“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生活”,自家孩子,、丈夫,、婆婆、爸爸,、哥哥和姐姐爭當素材齊上陣,,“家庭作坊”式的新聞報道便是如此練成。
誠然,,社會不是一座孤島,,新聞工作者的家人也是社會的成員,只要不違背真實與客觀的原則,,能夠如實反映社情民意,,他們也有接受采訪的權(quán)利。但是,,類似“親爸不叫爸,,叫閻大爺”的自我采訪多達30余篇,這樣的篇幅和操作手法看起來更像是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而非新聞報道,,又讓人如何相信新聞報道的客觀與公正,?更值得一問的是,為什么讀者已經(jīng)看出吊詭的報道能如數(shù)上報,,報社的把關人為何形同虛設,?
“無法說出全部的真話,,但我們努力不說假話”,,“可以有不說出來的真話,但不可以說假話”,,這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會讓已經(jīng),、即將或者有志于從事這一行當,有操守,、有理想的人激動不已的兩句話,,但在“最牛記者”的身上,我們絲毫無法看到這種對底線的堅守,。這既是她本人,,也是整個行業(yè),、整個社會的悲哀。
- 2010-12-15記者帶你游臺灣:文武廟好風光不獨好
- 2010-12-15記者暗訪發(fā)現(xiàn)火鍋添加劑泛濫 比一滴香更猛
- 2010-12-15新華社黑龍江分社記者把家人當采訪對象被調(diào)崗
- 2010-12-15女子遭跨省通緝被連夜帶走 丈夫開車載記者跟隨
- 2010-12-15田聰明臺北會見大陸駐點記者 望兩岸媒體加強合作
- 2010-12-15新華社黑龍江分社記者把家人當采訪對象被調(diào)崗
- 2010-12-14顧客蘇寧購物受傷 最牛短信稱搞定所有記者(圖)
- 2010-12-14這個記者節(jié),不寫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