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亞洲面積最小的獨立國家,它的經(jīng)濟成功和社會穩(wěn)定,一直被學者歸類為威權主義的典范,,又或是“東亞模式”的奇跡,。無論這是否過譽,我們不得不承認新加坡的一切規(guī)劃均動過腦筋,,像如何通過體育建構國家應有的形象就是典型例子。
新加坡于1963年脫離馬來西亞獨立時,面對重重內(nèi)憂外患,,外有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壓力,內(nèi)有黨派的挑戰(zhàn),。李光耀于是定下新加坡作為多民族國家的國粹,,以及基本民族組成比例:約七成多華人,,一成半馬來人,一成以下印度人,;定英語為國語,,同時承認普通話、馬來語與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新加坡發(fā)展的體育項目,,也就需要包含這些民族擅長的強項,例如華人擅長的乒乓球,,馬來人擅長的羽毛球,、壁球,乃至印度人喜歡的板球,、曲棍球等,,它們綜合起來,才是新加坡的總體形象,。近年新加坡啟動“體壇精英移民計劃”,,雖然參加的大多來自中國,而被內(nèi)地憤青嘲笑為“挖角”,,但依然兼顧著上述項目的平衡發(fā)展,,好讓新加坡國家隊面向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這些重要區(qū)域大國時,都有共同話題,,都可以搞體育外交,。李顯龍對依靠新移民達成體育突破欣然接受,說“你們讓我們感到驕傲,,讓我們深感榮耀”,。
新加坡又開宗明義以社會贊助的方式支持體育發(fā)展,反對舉國體制,,也許它自知沒有足夠資源搞由上而下的體育,,自然得對由下而上的發(fā)展有個說法。對獲獎的運動員,,新加坡也管得挺嚴,,一般讓獎金、甚至廣告收入交由運動員所屬的體育總會,,扣除行政開支,,才向運動員分賬,再以這些上繳中央的金錢負擔運動員日后的退役開支,,甚至指定部分獎金必須用在日后的進修,。這手法一貫新加坡的家長制,,不過新加坡政府的解釋倒合情合理:不少“他國”運動員成名后一朝暴發(fā),反而破壞他們的運動生涯,,也為社會樹立壞榜樣,,還令他們習慣揮霍而缺乏長遠規(guī)劃,退役后無依無靠,,新加坡的做法就是要既照顧運動員的長遠人生,,又要加強社會效益。自然,,這也是新加坡形象的一部分。
新加坡雖然面積細小,,但既然定位為國際都會,,也希望成為體育中心。新加坡曾主辦的體育盛事甚多,,最著名的是三屆東南亞運動會,,以及剛在2010年舉辦的第一屆青年奧運會。新加坡對成功為一項國際性體育比賽開荒感到十分自豪,,認為這是對新加坡精神很好的宣傳,,新加坡的工作效率與紀律,也為國家形象做到促銷,。比賽完結后,,力主申辦的社會發(fā)展、青年及體育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張思樂人氣急升,。從新加坡選擇主辦的比賽可見,,它是量力而為的,像“青年奧運”聽起來很宏大,,參賽隊伍來自國際奧委會全體205個中的204個(以及以個人身份參加的科威特運動員,,科威特奧委當時因政府行政干預被暫停會籍),但總花費只有4億坡元,。
談及成本效益,,新加坡除了挑選國際體育盛事來主辦,也積極爭取主辦國際體育會議,,這是其它國家較少看重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Belinda Yuen曾在新加坡城市規(guī)劃雜志《城市》撰文介紹這策略,并以2005年新加坡主辦國際奧委會第117次全體大會為案例,。她認為主辦這類會議本小利大,,只要來自世界各國的媒體轉播新加坡三分鐘,就等同一整年的公關宣傳,。不少國際體育組織參加會議后,,對新加坡的安排贊不絕口,,立刻建議在新加坡舉辦他們的項目比賽,已令新加坡應接不暇,。這會議更突出了新加坡的長處,,即要當“以服務業(yè)為主導的全球經(jīng)濟體”,而避開了新加坡體育水平不足,、民眾投入程度不夠,、基建不及中東國家不惜工本等短處,充分發(fā)揮了小國的相對優(yōu)勢,。
當然,,新加坡還是希望在國際體育界更上一層樓的,但它定下一個前提,,就是先讓新加坡變成一個由下而上的體育強國,,才爭取其它。新加坡政府為此推行“卓越體育計劃”,,目的是發(fā)展“有利于推廣新加坡品牌和符合人民需求的頂級體育項目”,,說白了,就是希望投資的項目能同時獲人民支持,、傳銷國家形象,,以及獲獎。目前新加坡以在2016年里約熱內(nèi)盧奧運會奪得六面獎牌為目標,,以新加坡擅長的針對性部署看來,,這樣定標不會全無把握。雖然新加坡在奧運總共只曾獲得兩面銀牌,,但觀乎它在歷屆亞運的總表現(xiàn),,共得到27金40銀80銅,超過好些東盟鄰國,,以它的面積和人口計算,,這成績是不俗的。不足之處是新加坡始終沒有一項國技,,能獨自弘揚新加坡應有的國家形象,,同時合乎政治正確的多元文化原則,但這就是可遇不可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