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民自治最火的年月,,有的村莊曾經(jīng)創(chuàng)造出好些監(jiān)督權力的高招,,村里的公章分割,,就是一種,。即一個公章分為五瓣,分別由五個人掌管,,只有五人都同意,,才能用章,。這種公章,在貴州被稱為“五合章”,,在內蒙的一些地方,,被稱為“五牙子章”。這樣的公章,,等于是村委會五權分立,當時,,至少在制約村里開支方面,相當有效,。
然而,,斗轉星移,,若干年過去,,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在“五合章”的誕生地——貴州省錦屏縣平秋鎮(zhèn)圭葉村,,五合公章的作用,,漸漸有失效之虞,掌管公章的五個人,,似乎不再像過去那樣堅持原則,,五瓣不全的章也出現(xiàn)了,沒有發(fā)票的白條也能報了,,總之,掌握公章的五人,,是越來越隨和了,,先前的制約,變成了無原則的合作,。
之所以發(fā)生這種變化,,據(jù)說是由于報賬過于嚴格,村里的干部不樂意做事了,,為村里做了事,,有時還需要自己搭錢。另一個理由是,,由于村里公章,,只能管支出,但上面下?lián)艿母鞣N款項,,公章都不起作用,,還是靠村支書一支筆,由于下?lián)芸钤絹碓蕉?,比重很大,,所以,公章的制約作用不大了,。
顯然,,這樣的兩種理由,都是不成立的,。權力的制衡,,原本就是有界限的,,既然公章能限制支出,就不能說這種制約沒用,。如果嫌管的范圍小,,擴大就是。至于制約得過于嚴厲以至于傷害村干部做事的積極性,,也本是權力制衡的應有之義,。因此,有人提出,,這種現(xiàn)象實際上是由于制度本身就有時效,,到了一定時候,制度自然會失效,。今天的“五合章”,,就是這樣一種現(xiàn)象。
當然,,這樣的解釋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官僚帝制歷史中,任何一種制度,,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失效,,最后形同具文。作為權力制衡的制度,,尤其如此,。各個原本要起制衡作用的衙門,無論中央還是地方,,最后總有可能變成了互相勾結,,讓制衡見了鬼。其實,,追究起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個中的奧秘非常簡單,。對于權力而言,,分置是為了使其相互制約,但是,,過不了多久掌握權力的人就會明白,,互相掐架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而互相合作則多方有利,、雙贏,。大家都是理性人,時間一長,,道理都明白,。所以,,只要沒有另外一個權力監(jiān)督著,所謂的權力制衡,,會容易就會蛻變?yōu)榛ハ嗪献?,充滿了曖昧的合作。不僅一個村莊里的五分公章如此,,西方某些國家實行權力制衡之初,,也是如此。
所以,,若要權力制衡不老化,、不蛻變,唯一的途徑是必須存在于體系之外,,比如媒體監(jiān)督,,比如民眾對民意代表的監(jiān)督。為了讓媒體監(jiān)督發(fā)揮作用,,就必須允許媒體高度介入,。以憲法的言論自由作保障,肆無忌憚地揭露其弊端,。為了讓民眾對民意代表的監(jiān)督有效,,現(xiàn)在發(fā)達國家流行的審議性民主,讓民眾通過公民團體,,高度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來,讓民眾明了各項深奧的法案的意義,,免得被主事者蒙騙,。
事實上,說這些無非想闡明一個簡單的道理,,任何好的制度,,都需要有人盯著,沒有人盯著,,掌權者就會通過某種機制達成合作,,一種損害公眾利益的合作,讓他們自肥的合作,。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