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秋風勁,,一年一度諾獎時,。10月6日,,隨著化學獎名單公布,諾貝爾獎自然科學類獎項頒發(fā)完畢,。每年此時,,無一例外地恰好也是公眾和輿論議論諾貝爾獎的峰值時間,而且從不跑題:本土科學家距離諾貝爾獎有多遠,?為何咱們這里的土壤開不出獲獎的瑰麗之花,?諾貝爾獎真的那么重要嗎?
這些問題無一例外都是老生常談,,跟每年一度持續(xù)至今已經(jīng)109年的諾獎一樣,,從表面和形式上看,毫無新意,。但深究就有發(fā)現(xiàn),,歲歲年年,花相似而人不同,,獲獎和議論的內(nèi)容不僅總是新鮮熱辣的,,而且往往還能振奮或者刺痛人心。諾貝爾獎的歷史是一部人類科技和社會進步的輝煌傳奇的記錄。而對于占了全球人口20%的吾國國民來說,,它太像規(guī)律性出現(xiàn)的刺激,,讓公眾不但能感受到針尖及膚之痛,而且能感受到心中難言之隱,。
舉世公認的看法是,,諾貝爾獎在全球具有廣泛的影響,是“人類最高智力活動偉大成就”的代名詞,。獲獎者在國際和學界具有崇高的地位,。也正因此,在諾貝爾獎總是以科學家個人身份獲獎的表象之下,,還或明或暗地包含了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競爭,。
要說華人是一個以聰明勤勞自許的民族,恐怕在民族內(nèi)部并無太多異議,。然而,縱覽全球,,又有哪一個民族不是這樣自我標榜和自我期許的呢,?自1901年至2009年,諾貝爾獎獲獎人總數(shù)802位,,其中猶太裔竟然達到180人,,華裔勉強可算為9人,而猶太裔人口總數(shù)不足華裔1%,。今年在物理學獎的獲獎者中有一對本是師生關系的俄裔,,獲化學獎的則有兩位日裔科學家。近代以來,,日俄是兩個和咱們關系密切的國度,,過往恩怨交織,未來爭先恐后,。然而不得不承認,,相形之下,至少在諾貝爾獎這項“人類最高智力活動”的競技中,,華裔尚處于劣勢,,中國還在下風。
還有必要承認的是,,著眼于國家前途和民族未來,,諾貝爾獎至少是一個重要的觀察維度。于是,,有論者從被戲稱為是“玩”出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位獲獎者身上,,看到了對中國科研制度以及制度營造出來的科研環(huán)境、科研態(tài)度的多重諷喻。認為這兩位有師生名分的英籍俄裔科學家之間平等的關系,,視科研為讓人興味盎然的游戲,,非功利的良好的學術心態(tài),對中國科研現(xiàn)狀不啻為一記當頭棒喝:“瑰麗的學術之花,,只會綻放于干凈純粹的學術生態(tài)中”,。而迄今為止獲得諾獎的7位華裔科學家,無一成果出自本土,,就是這種諷喻的有力的注腳,。
13億多人口的大國經(jīng)濟發(fā)展舉世矚目,卻無一本土自然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這一事實固然不免讓許多人感到慚愧和悲涼,、甚至沮喪。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情緒反應很正常,,如果沉浸在這種負面情緒中的更多的是科學工作者,還是一種好現(xiàn)象——至少他們還能在乎這個著名的獎項,。但如果寄望于未來,,就不能妄自菲薄,畢竟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走過30年,,而日本自明治維新到湯川秀樹第一個獲獎,,其間歷時80余年。但也許更需要明白的一個道理是,,諾貝爾獎和爭奪奧運金牌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舉國體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一個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才會擁有培植人類智力最偉大成就的土壤和氣候。
狐說八道 令狐補充專欄
- 2009-10-15中國人應該忘記諾貝爾獎
- 2009-10-13臺前“外交官”:諾貝爾和平獎可望落在兩岸
- 2009-10-10諾貝爾文學獎的“跨文化另類癖”
- 2009-10-10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 應該先向布什致敬
- 2009-10-09有幾人看到“搞笑諾貝爾獎”背后的問題,?
- 2009-10-08其實我們比誰都在乎諾貝爾獎
- 2009-10-08不要為無緣諾貝爾文學獎找借口
- 2009-12-30該死的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