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禍害”,這是豆瓣網(wǎng)一個擁有近7000名成員的網(wǎng)絡(luò)討論小組,,“禍害”,,80后子女形容50后父母——他們的父母多為小學老師,在子女眼中,是一群“僵化的國家教育機器的最末端執(zhí)行者”,,他們“逃得掉沉悶無趣的小學,,卻永遠也別想從父母那兒畢業(yè)”。
以上引文出自近期南方周末的一篇報道《父母皆禍害,?》,。該報道通過簡單歸因于兩代人之間不可避免的代溝和青春期反叛,,把“父母皆禍害”變成了任何地方,、任何時代都存在的問題,等于將問題消解了,。
古代社會變遷緩慢,,父母的觀念和經(jīng)驗對兒女來說是寶貴的精神和知識財富,與之相比,,代際沖突帶來的傷害算不了什么,。只是到了近代國門打開,社會變遷加劇,,使父母的觀念和經(jīng)驗貶值,,傳統(tǒng)的代際關(guān)系處理模式才變成子女難以承受的約束。這或許可以解釋“五四”那一代人對父母的反叛,,但是卻難以解釋今日中國更為劇烈的代際沖突,。
為什么“父母皆禍害”小組的成員以小學教師的兒女占比最高?我父親就是小學教師,,我哥哥是中學教師,。如果我的印象還算準確的話,中小學教師的孩子是高考成功率最高的群體,,即使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樣劇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下考上重點大學的也很多,。為什么成功率高反而感覺不幸,反而對父母怨氣沖天,?這個群體最突出的特征,,是他們與中國內(nèi)地的教育有著最密切的聯(lián)系。對于中小學教師的兒女來說,,學校是學校,,家庭還是學校!“父母皆禍害”表達的首先是而且主要是對這種摧殘人的填鴨式教育的不滿,,跟教育不公或社會不公至少沒有直接關(guān)系,。
這個群體的另一特征,是當上世紀80年代農(nóng)民普遍生二到三胎,、縣城的工人也有不少生二胎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是獨生子女。過去孩子多,父母財力和精力都有限,,一般會選擇一個能讀書的孩子去讀高中,、大學,其他的孩子就近讀個小學或初中畢業(yè)就算了,。但獨生子女成了父母唯一的希望,,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讀書,不管你適合不適合讀書,,他們都逼你讀書,,讀那些無趣、無用但考大學必考的書,,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考上大學或考上他們認為夠檔次的大學。
- 2010-07-23反思“父母皆禍害”的精神源頭
- 2010-07-23“父母皆禍害”:無驚悚,,不討論,?
- 2010-07-15“父母皆禍害”是如何煉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