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
“中央社”在北京駐點的記者在新聞稿中從理性與感性兩方面解讀溫家寶的答記者問,,文章說:“每年一次會見中外媒體是國際間觀察北京政經(jīng)走向的最重要平臺之一。溫家寶今年在這項年度記者會中以理性與感性交錯的表達(dá),,響應(yīng)了全球?qū)χ袊年P(guān)注與疑問,?!?/p>
文章詳細(xì)報道:在記者會剛開始時,溫家寶以“沒有一片土地讓我這樣深情和激動,,沒有一條河流讓我這樣沉思和起伏”告訴外界他對中國的感情,,還說在剩下的3年總理任期內(nèi),要“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在談到臺灣問題時,,溫家寶則大量使用動之以情的言辭,在答復(fù)臺灣記者有關(guān)洽簽ECFA問題時,,以“因為我們是兄弟”進(jìn)一步說明“讓利”說,。他說,,商簽協(xié)議過程復(fù)雜,但“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問題總會解決。溫家寶還稱,,“我去臺灣的愿望依舊是那么強(qiáng)烈,,因為我認(rèn)為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強(qiáng)大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為50年的政治而丟掉5000年的文化,。”
回顧8年的“語錄”
香港中國評論新聞網(wǎng)刊登文章,,梳理了自2003年起溫家寶在每年兩會記者會上答臺灣記者問的“語錄”,。文章說:“記者發(fā)現(xiàn),,這位總理說起臺灣,,頗具感性,甚是動情,?!?/p>
文章逐年列出溫家寶的原話,例如:
——2005年3月14日,,在回答臺灣年代電視臺記者提問時,,溫家寶說,中國有一句古話,,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臺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兄弟,,我們希望全體臺灣同胞能夠理解我們的立法(《反分裂國家法》)用意。
——2007年3月16日,,在回答臺灣東森電視臺記者提問時,,溫家寶說,臺海兩岸和平發(fā)展是大勢所趨,,是任何人無法改變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008年3月18日,,在回答臺灣《工商時報》記者提問時,,溫家寶說,,“為了臺灣同胞的利益,我們甚至愿意作出必要的犧牲”,,“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我腦子里總是在想,‘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p>
- 2010-03-02溫家寶“照顧對方關(guān)切”說值得臺灣體味
- 2009-10-15臺媒:溫家寶更正信贏民眾掌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