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有毒了,,要靠檢測體系來殺毒。而倘若檢測體系本身有“病毒”,,又如何保證蔬菜的安全,?檢測體系漏洞須盡快堵上。
繼武漢,、合肥之后,,又有不少城市檢出毒豆角,廣州,、深圳,、南京等地都有查出,。更讓人擔心的是,廣東江門還檢出海南產的節(jié)瓜也涉“毒”,,在樣品中查出含有和毒豆角同樣的禁用農藥水胺硫磷,。
在食品安全事故屢有發(fā)生之際,有毒蔬菜再次敲響了農產品安全的警鐘,。與一般食品安全不同,,蔬菜如果有毒,其涉及面更廣,,影響也更大,,畢竟每個家庭餐桌上都少不了蔬菜。這一次查出有毒的是豆角,、節(jié)瓜,,那些沒有檢查的,或者檢查不夠仔細的蔬菜是否一定能保證安全無毒呢,?
追責毒蔬菜,,毫無疑問種植過程是源頭,也可以說菜農是罪魁禍首,。但把板子全打在菜農身上,,顯然有失公允,。和毒奶粉在生產過程中有意添加三聚氰胺不同,,蔬菜含有禁用農藥或者農藥殘留超標,不能說完全是菜農有意而為之,。蔬菜在生長過程中難免生蟲,,生蟲就要治蟲。用什么農藥來治蟲,,菜農更多靠的是經驗,。比如說水胺硫磷,雖有規(guī)定主要用于水稻和棉花的殺蟲,, 嚴禁用于果菜,,但當菜農出于利益考慮,拿它來治蟲,,而且還不用承擔什么后果,,是該指責菜農的素質低下,還是禁用規(guī)定的流于形式,?至于農藥殘留標準,,對菜農來說更是形同虛設。一種農藥噴灑到什么程度,,既能起到殺蟲的效果,,又不至于導致農藥殘留超過國家限量標準,,控制好這個分寸,恐怕難上加難,。
既然種植過程難把關,,那么流通過程中就應嚴加檢測,將毒蔬菜拒于市場之外,。關鍵是現(xiàn)在的蔬菜檢測體系明顯存在問題,。目前市場上的蔬菜安全主要是靠抽檢,抽檢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證蔬菜安全,,本身就值得置疑,。而且即便是抽檢,落后的檢測體系,、稀缺的檢測設備,、昂貴的檢測成本,也容易讓抽檢流于形式,。
- 2010-02-25禁售一條豇豆的風險有多大
- 2010-02-24毒豇豆:真相難尋,,安全須保
- 2010-02-23從有毒豇豆看食品安全的政府道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