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情況本身是生活的庸常狀態(tài),,沒有大是大非,但有無數(shù)的小是非在其間,,道德選擇是經(jīng)常而又往往是不以為意的,,人們在微弱的沖突下做著小善事或者不去做那一件小善事。而整個社會的風(fēng)氣,,卻由此形成,,并使人們浸淫其中,從而形成一種關(guān)于世風(fēng)的判斷,。
“老人摔倒無人扶”,,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景象。在這個事件中,,人們表現(xiàn)了“有距離的熱心”,。送這送那的行為,是一種熱心,,但這種熱心是謹(jǐn)慎的,。也許,摔倒在地的老人是不是骨折了,,是不是腦溢血,,確實影響了人們的行為,不好輕易去扶起他或者送往醫(yī)院,,但從報道看,,沒有人上前問老人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可見人們確實與他保持了距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中國的一個古話,。就現(xiàn)實而言,,“老吾老”顯然并不算蔚然成風(fēng),“以及人之老”就更加式微一點,。同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情況也類似。
社會一般道德水平正在嬗變之中,,既捍格于傳統(tǒng),,也很難說合乎現(xiàn)代精神。毫無疑問,,城市本來就有人們在物理空間上密集分布而在心理上較為疏離的特性,,人際關(guān)系不像熟人社會那么親近。但在陌生人之間,,仍然可能保持基于人道的真實關(guān)切,。
對老人摔倒無人扶這件事,我不會指責(zé)任何人,,那并不是一個冷漠的現(xiàn)場,,只是人們過于小心翼翼。人們與摔倒的老人之間的距離感,,則是這個時代陌生人關(guān)系的一種常態(tài),,這甚至在“助人被訴”的故事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那些故事可能不過是使人們在保持距離時獲得自我寬解的解釋而已,。我們普遍有著對陌生人的心理緊張,,需要改變的,不是哪一個人,。 (作者系知名雜文家)
- 2010-01-17埋怨彭宇案“讓道德倒退30年”有何用
- 2009-06-0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南京彭宇案留下的陰影讓人心生悲涼
- 2008-03-19彭宇案和解,,道德傷口上的一把鹽
- 2008-03-19工人日報:彭宇案和解,道德傷口上的一把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