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新天地”——中國2010年世博會上海館參展主題上周公布,,同時公布了上海館的設計效果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是它的入口:原汁原味的石庫門造型,。這個“石庫門入口”,,實在是耐人尋味的神來之筆。據(jù)介紹,,上海館向全球征集展館外觀設計,,在所有專業(yè)設計師的來稿中,竟有一半以上不約而同選擇石庫門元素,。這體現(xiàn)了大家對上海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舉的共識和期盼。
石庫門是中國民居城市化的標志
石庫門是近代上海民居的基本形式,,因石材門框和厚木大門的典型特征而得名,。上海話把用于包套或收束的東西叫做“箍”,比如女性戴的發(fā)箍,、孫悟空頭上的金箍,;用石材“箍”住的門,便稱作“石箍門”,。后來在流傳中漸漸變成同音異字,,以“石庫門”之名廣為人知。
石庫門是中國民居城市化的一個標志,。19世紀后期太平軍東進,,江南浙北大批難民涌入上海租界避難,苦于居所難覓,、無處落腳,。租界當局為此大力動員建筑商建造民居。設計師根據(jù)緊湊用地,、效率經(jīng)濟的城市民居建筑要求,,兼顧中國傳統(tǒng)習俗和西方經(jīng)驗,創(chuàng)造出這種中西合璧的新式民宅,;又以之為基礎,,形成了逐排擴展、縱橫如棋盤的里弄格局。20世紀30年代,,上海城區(qū)大部分地段已被石庫門里弄覆蓋,,城市空間的基本結構由此形成。
石庫門樣式源自中國四合院,,吸收了它高墻圍合,、厚重木門、客堂廂房等等要素,,體現(xiàn)大家庭聚居,、男女長幼尊卑有序的傳統(tǒng)人倫理念。當然出于用地效率的考慮,,也借鑒了不少西方建筑形式,,比如將獨家獨院改作聯(lián)排共體,將縱深鋪展改作豎直疊加,,將庭院回廊改作天井樓梯曬臺,,將窗紙風斗改作玻璃百葉窗,將透雕彩繪改作山花雕塑拱券柱飾等等,。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外來的近代城市文化如何一步步融入中國市民的日常生活,擠壓改變著往昔農(nóng)耕社會的生活形態(tài),。
石庫門以其融合中西的形象和底蘊得到廣泛認同,,成為中國近代民居的一個代表和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筆財富,以至有作家將之稱為上海文化的一種“圖騰”,。據(jù)上世紀50年代初的統(tǒng)計,,上海石庫門里弄總數(shù)達9000多處,住宅單元在20萬幢以上,,里弄式住宅占到上海民居建筑總面積的65%左右,。就是說,石庫門在特定時期一直是上海民居的主要樣式,,多數(shù)上海人生活的家園,。
- 2010-01-06市民素質(zhì)是公共生活的結果
- 2009-10-30穿著睡衣出門,政府管得著嗎,?
- 2009-10-30借世博會改變“穿睡衣出門”陋習也好
- 2009-10-30對穿睡衣不能出門不必敏感
- 2009-10-30“睡衣睡褲”成了世博會的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