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在總體穩(wěn)步增長的同時,,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卻在拉大,。特別是由于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過低,,“干得多,,掙得少”,,制約著百姓消費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真正讓人們“勞有所得”,、“干有所值”,,是一件鼓腰包,、順民心的要緊事,。(相關報道見13版)
這則報道中采訪的幾個“小人物”,無論是傍晚5點半接班,,工作到次日凌晨4點多,,每夜掙400多元的福州出租車司機葉為民,還是固定工資每月640元,,焊接一臺熱水器掙不到3元的濟南打工者吳長勝,,抑或每月收入4000多元,可交上房子的月供后,,錢包就癟下去了的廣州白領張超,,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其實就是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他們收入來之不易,、何時不再捉襟見肘的感嘆與無奈,也是我們的感嘆與無奈,。
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已經拉大到什么程度,?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測算,目前中國居民基尼系數(shù)已超過零點四五的紅色警戒線,。這么說,可能還有點難以理解,。而與這則報道一起的漫畫,,則更容易讓我們看到當前收入分配的懸殊:據(jù)統(tǒng)計,電力,、電信,、石油、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yè)共有職工833萬人,,不到全國職工人數(shù)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估算相當于當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而92%的全國職工,,其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估算相當于當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45%,。
如何才能讓人們“勞有所得”、“干有所值”,?那就是人們常說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但這并不是全部。無論是出租車司機還是打工者,,抑或都市白領,,其消費能力和生活質量,,都難言理想。這種狀況,,讓我想起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他在《作為能力剝奪的貧困》一書開篇說,“貧困必須被視為是一種對基本能力的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他的這一思想已經被聯(lián)合國機構接受并發(fā)展為人類貧困指數(shù)概念。而“貧困不僅僅是收入低下”這一概念,,對當前我們的收入分配改革不無啟迪意義,。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收入水平實際上是一直不斷提高的,。然而,在一個普遍水漲船高的情況下,,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卻在擴大,,這顯然不只是由于收入本身低的緣故,而是人們不具備某些“基本能力”的結果,,比如民眾不像富人那樣擁有資源配置的控制力,、話語權,比如社會缺乏制度化的利益表達機制,,比如市場機會不均等,、公平競爭機制缺乏等等。
所以,,筆者認為,,真正讓人們“勞有所得”、“干有所值”,,并不僅僅是一個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問題,,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應該更宏觀,,更全面,,能站在給予民眾“基本能力”的高度上,作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出發(fā)點,,而不是簡單的漲工資,、鼓腰包。
- 2009-10-27一個網(wǎng)民對收入分配改革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