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去北京王府井大街,,見兩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站在百貨大樓門口的塑像前,,一人問:“這是什么人?”另一人回答:“不知道,。在這兒豎個雕像,,肯定很‘牛’,?!?/p>
“燕京第九景”,是首都人民群眾對張秉貴售貨藝術的美譽,。全國著名勞動模范張秉貴生前是北京市百貨大樓售貨員,。他在平凡的售貨員崗位上練就了令人稱奇的“一抓準”“一口清”技藝和“一團火”的服務精神,,成為新中國商業(yè)戰(zhàn)線上的一面旗幟,。
“金街”的雕像是誰?是張秉貴,。50多年前,我剛參加工作不久,,這位被譽為“燕京第九景”的售貨員的事跡,,有段時間天天都學,。然而,,時間久遠 ,難免忘卻,,何況江山代有才人出,,有些就漸漸淡忘了。好在塑像還在,,一代又一代勞動模范的精神,,也已成了共和國一筆寶貴的財富。
新中國走過60年,,各行各業(yè)涌現(xiàn)出的勞模成千上萬,,俊采星馳。模范,,原意為制造器物的模型,、模子,引申為值得仿效的人或物,。誠如此意,,勞動模范身上,承擔著一個時代的冀望,,也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精神,。60年勞模的變與不變,折射出年輕共和國的成長與堅守,。
新中國成立之初,,勞模大多來自生產一線,緊扣“勞動”二字,,向體力勞動者傾斜,。這個時期的勞模,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的氣質,,“鐵人”王進喜為壓井噴,,跳進灰漿池揮舞雙臂攪拌灰漿,定格成這個時代激情燃燒的寫照,。馬六孩,、王崇倫、趙夢桃……我們記住了一連串光輝的名字,。
上世紀80,、90年代,勞模隊伍變得多元。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靠自己的知識解決了上億人的吃飯問題,,成為1978年的全國勞模;“五筆字型”發(fā)明人王永明,,靠“擺文弄字”,,成了1988年的全國勞模。他們背后,,是“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理念,,是“科教興國”的深入人心。1993年,,我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教師,,市工會說相當于省勞模,至今每月還有80元的勞模津貼,,親身見證了知識分子地位的提高,。
到了新世紀,勞模隊伍更加多元多彩,。2005年,,33位私營企業(yè)主首次成為勞動模范,引起一陣爭議,,也博得一片掌聲,。與此同時,竇鐵成,、胡小燕,、徐萬年這些農民工,當之無愧地站上勞模領獎臺……這些,,都使“勞?!边@個概念,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不論我們的勞模是穿草鞋,、皮鞋、球鞋還是高跟鞋,,也不論我們的勞模是藍領,、白領、粉領還是金領,,有一些共同的精神氣質,,卻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
在勞模身上,,我們能感受到一種“癡勁”,、“瘋勁”、“傻勁”,。修紅旗渠時,,老勞模任羊成腰系圍繩,蕩身懸崖峭壁之間,、萬丈深淵之上,;陳景潤一邊走路一邊埋頭看書,撞到了電線桿子還說對不起……勞模身上這種對事業(yè)的“癡”,、對工作的“瘋”,、對得失的“傻”,,正是共和國發(fā)展中所需的闖勁,、干勁、韌勁,,也是共和國一代又一代建設者們身上的精神底色,。
時代需要風云人物,也需要平凡勞動者,?;赝轮袊?0年輝煌,當記住這“金街”上的塑像,,當記住與這塑像有同樣身份的勞動者,。60年,正是這成千上萬的勞動者們,,締造了富強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我想,如果再有年輕人問王府井的塑像是誰,,我會過去告訴他,,這個塑像很“牛”,,因為他是“共和國的勞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