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江堰約50公里的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zhèn)建川博物館聚落的汶川地震博物館旁,一片綠意盎然的小樹林里,,靜靜佇立著一座特別的紀念館——胡慧姍紀念館,。一個15歲女孩在“5·12”大地震中罹難,母親在廢墟上以淚洗面,,一位建筑師為其感動,,決定出資為其女兒捐建一個永久性紀念館。(《長江日報》10月21日)
不是紀念什么重大歷史,,或歌頌某個了不起的人物,,而是懷念一個普普通通的生命。一個15歲的女孩倒在了災難的廢墟中,,而這個名字及其尋常的人生記憶,,卻以紀念館的形式永遠地鐫刻進我們的心靈。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關于這個紀念館的消息和照片已經開始流傳開來,,設計者劉家琨的一句話被一次次地引用:“對普通生命的珍視是民族復興的基礎?!?/p>
想起了偉人的一句話,,歷史屬于人民。歷史的記憶不僅屬于領袖和英雄,,它同樣屬于每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如果說緬懷英雄能讓我們汲取到道德和精神的力量,那么,,珍視和尊重普通人的生命,,則會讓我們加深對生命價值的感悟——生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沒有大人物與小人物的身份差異,。
而將視野切回到那場災難的煙塵之下,我們看到的,,有英雄生命的激情閃光,,也有普通生命的輝煌綻放,。在每一個倒下或者站起來的生命面前,都有一扇門,,一扇與天崩地裂同在的生命之門,。這樣的一扇門,沒有流光溢彩和鍍金箔銀的豪華表象,,或許只是由幾雙手臂和幾塊廢墟上的磚瓦支撐而起,,它是悲愴的,也是寒酸的,,可能還是卑微的,;但這扇門里,卻容納著大愛無垠的空氣,,流淌著守望相助的河水,,放飛著骨肉相連的翅膀。
這場災難的所有記憶值得我們銘記,。包括那些已知生命的不屈和悲惋的樂章,,也包括少女劉慧珊未知的生命音符;包括那些不朽的英魂,,也包括那些默默而普通的生命,。所以,“一個人的紀念館”,,超越了“一個人的紀念”,,它會讓生者堅強,讓生者更敬畏和尊重生命,,更加懂得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感謝捐建的設計師劉家琨,感謝所有為“一個人的紀念館”伸出熱情之手的人們,。這座掩映在綠樹叢林中的小屋,,收藏了生命的高度,成為生命紀念走下神壇回歸本義的特殊載體,。這是生命意識的升華,,也是巨大的社會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