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教授郭齊勇給當下的國學熱澆了一盆冷水,。郭教授認為,,由于國民對國語、國文,、國學,,對本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常識還不甚了了,,而體制內(nèi)的教育基本是西化的,所以所謂的“國學熱”只能是假熱,。(9月15日《羊城晚報》)
似乎有些悲觀,。不過,我倒以為,,可能真是假熱,,但終究還是有了熱度。而之所以假的還能熱,,還要熱,,不正表明了人們對時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現(xiàn)狀的不滿,對社會生活中仁義禮智信喪失的補救嗎,?因此,,即使是假熱,也可貴,,也值得珍視,、值得引導。
愛之深而恨之切,,郭教授對于教育的西化頗有微辭,,對所謂“雙語教學”等更持激烈的反對態(tài)度,這自然都是有感而發(fā),。不過,,如今的國學熱,,大概也不再可能漠視西學的影響,即使熱到發(fā)燙,,也不可能再指望大家滿口之乎者也,。傳統(tǒng)不是靜止不動的,一個活的傳統(tǒng)一定是流動的,,雖有源頭,,但會向下流傳。
昆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很長時間光芒盡失,而作家白先勇,,耗七年體力與精力,,憑青春版《牡丹亭》這樣一次絕無僅有的創(chuàng)造性動員,硬是像子規(guī)啼血一樣,,將昆曲的青春喚回人間,,重新燃起了人們的迷戀之情。如果我們的國學研究者們,,也能更多一些這樣的努力,,又何愁國學的假熱不會變成真熱?
據(jù)葉圣陶在朱自清去世那年的懷念文章中的說法,,使朱自清在文學界“走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都有點兒做作,太過于注重修辭,,不怎么自然”,,卻對他那本為中學而寫的參考書《經(jīng)典常談》大加贊揚,認為是“極有用處”的好書,。楊伯峻先生窮畢生之力著下的《論語譯注》、《孟子譯注》,、《春秋左傳注》等書,,至今依然是最權威最流行的經(jīng)典普及讀物。以至在如今的圖書市場上,,很少能見到《論語》,、《孟子》等書的譯注本會像其它國學原典注本那樣以訛傳訛,大概就因為有了可靠的供抄取的本子在吧,。
可惜,,今天的優(yōu)秀學者們,有幾人愿意窮數(shù)年之功去做一部這樣的經(jīng)典普及讀物呢,?事實上,,再好再流行的普及讀物,,也是不能算作學術成果的。因此,,與郭教授所批評的國學“假熱”相伴生的則是學術論文,、著作的假繁榮。假熱令人嘆惋,,假繁榮同樣令人嘆惋,。國學傳統(tǒng)不應該只藏在古籍圖書館里,或收在學者的論文集里,,而應該是日常生活里每天可感受到的背景,、氣氛。如果時時,、天天都能切身感受到,,那還會是假熱嗎?(小喬)
(責編:劉寶琴)
![]() ![]() |
- 2009-08-26封殺奧數(shù)易,,圈養(yǎng)國學難
- 2009-08-26推進國學經(jīng)典教育,,讓好酒走出深巷
- 2009-07-29“國學”何妨開心學
- 2009-08-03王學泰:關于國學的隨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