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貧二代”成為網(wǎng)絡(luò)熱詞,,盡管“貧二代”的標(biāo)準(zhǔn)還有待商榷,,但“出身貧寒、社會關(guān)系缺乏,,求職過程中全靠個人奮斗”已成為校園“貧二代”的簡單特征,。在應(yīng)聘的過程中,,很多家境貧困的畢業(yè)生認(rèn)為是自己的家庭背景決定了工作境遇。(9月2日《中國青年報》)
隨著“富二代”的走紅,,最近“貧二代”橫空出世,,一時間輿論熱議。何謂“貧二代”,?筆者“百度”了一下,,這一概念大抵指的是出生于中下層貧民家庭的新生代群體,通俗地說就是“沒有一個好爸爸”,。這一詞匯的新鮮出爐,,旋即引起強烈的心理共鳴,而相關(guān)的思考和討論也正在進(jìn)行中,,眾說紛紜,。
“他們有的是背景,我有的是背影兒”——如此無奈隱喻著某種社會性結(jié)構(gòu)性危機,。我不知道“貧二代”的“說法”因何而起,,但我卻不贊成這種悲哀的自我圈定。其實,,假若時空上溯幾十年乃至更早,,如今的富人群體、精英群體,,其祖輩有幾個不是農(nóng)民,?那么,照這樣看來,,即便是“有背景”的“富二代”們又何嘗不是“貧后代”,?是故,郁悶之情可以理解,,但自我圈定就太沒必要——由此而滋生的“貧二代問題”實在是一個偽命題,。
不能否認(rèn),窮人的后代相對于社會其他群體而言,,參與社會化競爭和向上流動的機會要狹窄,、能力要弱小。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沒有機會和能力,;同時也并不意味著,,這種機會的狹窄和能力的弱小是正常與公平的,。這才是一個必須要厘清的問題。
所以,,時下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各項制度的跟進(jìn),消弭貧富群體之間存在的心理割裂,。而不是“坐而論道”,,先圈一個框子讓弱勢群體跳進(jìn)去,然后再在框子里討論這一群體的就業(yè)和生存,。(陳一舟)
(責(zé)編:劉寶琴)
- 2009-08-27換到“貧二代”位置上看看
- 2009-08-23“貧二代”:窮人們最后的試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