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在上海書展《易中天文集(1-16)》,、《高高的樹上》影視改編權簽約儀式上,,有記者問易中天,如何看不少人都認為他是因《百家講壇》而成名的,?易中天回答道:“并非所有的學者都能上電視的,,不要瞧不起電視,電視也不是那么簡單,,不是想上就能上的,。”
然而,,就在不久前,,易中天倒是狠狠地砸了BTV《非常網(wǎng)絡》節(jié)目的場,7月20日,,該節(jié)目完整播出,,在訪談中,易中天由“學術超男”變成了“學術猛男”,,狂砸兩位主持人,,爆出“為什么要提這么愚蠢的問題”、“要不開個主持人培訓班算了”,、“現(xiàn)在媒體都是弱智”,、“這年頭不弱智怎么當領導”等麻辣話語。當然,,易中天事后不承認砸場,,稱“我從來就是這么說話的”,。
看來,易中天對于媒體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至少從感情上他認為CCTV的《百家講壇》是很不弱智的,。
依學術界的觀點,媒體的確有弱智化的傾向,,電視尤甚,,被人砸場不僅無可厚非,甚至值得鼓勵,。也許正是基于此,,被易中天砸場后,主持人之一林白和該臺科教節(jié)目中心都表示“不生氣”,。
但是,,易中天砸場真的是沖著弱智來的嗎?好像不是,。
林白,,北大藝術碩士,姜華,,人大新聞碩士,,就現(xiàn)場表現(xiàn)而言,除了對易中天突然發(fā)飆應對稍顯失措外,,兩位主持人并不算太弱智,。導致易中天發(fā)飆的兩個主要問題“有沒有想到《品三國》圖書會賣得那么火爆”、“與余秋雨的網(wǎng)絡戰(zhàn)是不是為了保持名人熱度”本身也說不上愚蠢,,而且他們只不過是替網(wǎng)友問的,。
那么,易中天到底為什么砸場呢,?
這兩個問題是有潛臺詞的,,也是有挑戰(zhàn)性的,這出乎易中天所料,,也超出了他的底線,,這才是真正的導火索!國內電視訪談似乎有一個潛規(guī)則,,那就是雙方事先商定,、現(xiàn)場彼此配合,所以場面是和諧的,,氣氛是友好的,。而這一次兩位主持人顯然破壞了這一潛規(guī)則,令易中天不快,,難怪闖禍,。
因此,,易中天砸的不是BTV的場,而是打破潛規(guī)則的主持人,,說白了其實是提問的網(wǎng)友,。
其實,真正砸過媒體的場的倒大有人在,,思想大師皮埃爾·布爾迪厄就是其中的代表,。從主動選擇傳媒的那一刻起,布爾迪厄就清楚媒體的種種痼疾,,因此他一直保持著批判的姿態(tài),,《關于電視》就是他1996年在巴黎電視一臺兩次講座的結晶,是在電視上批判電視的杰作,。
布爾迪厄深知“眾學者紛紛投奔傳媒,,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介紹,乞求傳媒的邀請,,抱怨自己被遺忘”,,但他忠告學者“上電視的代價,就是要經受一種絕妙的審查,,一種自主性的喪失”,,他進一步指出,“電視學者”們除了面臨自主性的喪失外,,還可能會成為威脅整個“科學場”自主性的“特洛伊木馬”。
面對弱智的媒體,,易中天完全可以選擇不玩,,媒體大概也不會使用“綁架”的手段。砸媒體的場也是可以的,,只不過應該像布爾迪厄一樣,,事關公共議題而非私人好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