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類似于“被自殺”,在一種對某種“權力”以及權力機關的不屑,、質疑及至追訴無果后的無奈與嘲謔,,“被就業(yè)”這個詞,無疑讓這個炎夏更讓人不安和燥熱,,成為近期輿論的一個焦點,。同時也因事件本身的撲朔迷離,也不難讓人想入非非,,無端作出更多的猜測與臆想來,。
一波三折之后,盡管當事雙方,,學校和學生仍在各執(zhí)一詞,,但作為最高教育主管部門,教育部發(fā)言人7月27日公開表示: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yè)率統計數據是認真準確的,,據教育部的了解,,“被就業(yè)”的問題只是個別情況。
盡管教育部發(fā)言人的說法很具外交辭令的特色,,用了諸如“據了解”和“絕大多數”等模糊字眼,,但我還是寧愿相信,“被就業(yè)”確實只是少數甚至是極個別的現象,??梢栽囅胍幌拢绻娴摹敖^大多數”都“被就業(yè)”了,,現在有人捅了漏子,,把蓋子掀開了,其他焉能穩(wěn)坐釣魚臺,,安心“被就業(yè)”,。
但我想強調的是,這個問題實在不是一個多數與少數的問題,。就時下而言,,整個中國高校普遍被一波又一波的剽竊、抄襲丑聞所困擾,,如此語境,,假設我們不進行深刻反思的學術問題和用人機制的話,則有縱容之嫌,。如果仔細觀察,,就不難發(fā)現,在對不少臭名昭著的學術丑聞的調查處理中,往往是各級各類院校的學術委員會和相關專業(yè)委員會沖在前面,,而少有教育部相關部門的“聲音”和影子,。如今高等教育的誠信體系,如果用瀕于崩潰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正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背景下,“被就業(yè)”才會迅速升級成為輿論焦點,。顯而易見的是,,盡管只是“個別情況”,但僅僅“被就業(yè)”三個字,,對于中國高等教育的誠信體系的重創(chuàng),,絲毫不亞于幾個大學的校長、副校長大篇幅明目張膽地剽竊,。在高校評估作假,、專家教授剽竊之后,“被就業(yè)”成為高等教育的又一個里程碑式的恥辱柱,。短短幾天時間,,打開GOOGLE搜索,輸入“被就業(yè)”三個字,,一下子出來331萬多條相關訊息,,實在讓人汗顏。
從教育部的公開表態(tài)中,,不難體會到“被就業(yè)”實在不值“幾斤幾兩”,,只屬“個別情況”。我們姑且拋開高校評估造假和頻頻發(fā)生的剽竊丑聞不論,,單就金融危機影響下危機重重的人才市場現狀和雪上加霜的就業(yè)形勢看,,假設“被就業(yè)”只是“個別情況”,其本身所產生的影響絕不是一句“個別情況”能輕飄飄地一筆帶過的,。如果“被就業(yè)”不能被當作一個嚴肅的現實問題認真對待,,那么,在市場脅迫與教育部任務指標的雙重夾擊之下,,誠信體系崩潰的高校,,為了實現“高就業(yè)率”再玩出別的什么新花樣來,也未必不是不可能,。(劉長鋒)
(責編:劉寶琴)
- 2009-07-28 《麥兜響當當》,,麥兜沒有被就業(yè)
- 2009-07-21“被就業(yè)”不該有質疑無回應
- 2009-07-18被就業(yè)
- 2009-07-18“被就業(yè)”一詞流行的背后
- 2009-07-27“被就業(yè)”不過是數字游戲的一種
- 2009-07-21由"被自殺"到"被就業(yè)"的中國式荒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