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布將開放臺灣學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就讀大陸大學;這將是大陸對臺灣發(fā)生磁吸效應的新黑洞,,或者是兩岸雙贏交流的新平臺,?
臺灣《聯(lián)合報》社論指出,兩岸問題不可能在此刻當下圓滿解決,,而必須寄望于未來,,寄望于十年后,二,、三十年后,,或更久遠的將來,也就是將寄望于今后數(shù)代的兩岸青年。若從此一角度看北京采認學測成績?yōu)槿雽W準據(jù),,及其勢將衍生的連鎖效應,,不能不令人對今后兩岸的大學校園在改善兩岸關系上寄以深切期待。
歷經(jīng)過去六十年的激蕩沖擊,,好不容易才從不共戴天的“反攻大陸”,、“解放臺灣”走了出來,兩岸一直到了最近這兩年才約略出現(xiàn)了“和平/和解”的青稚共識,,這也許已是這一代兩岸當局能給后世兩岸子孫的最佳禮物了,,但也恐只是僅此而已;未來將如何在這個“和平/和解”的氛圍中,,共同創(chuàng)發(fā)出一個兩岸雙贏的愿景與規(guī)制,,則尚有待時日,而此一重大責任將會落在今后數(shù)代兩岸青年的肩頭,。
因此,,我們對北京采用臺灣學測成績入學,及臺大,、北大研議合辦“雙聯(lián)學位”,,及臺方擬有條件承認大陸學歷與進一步開放陸生來臺,皆持審慎支持的立場,。我們的思考是:對臺灣而言,,未來交流互動日益密切的兩岸大學校園,不要淪為大陸磁吸效應的新黑洞,,而應當使之成為兩岸雙贏交流的新平臺,。
社論說,兩岸不可用戰(zhàn)爭解決問題,,所以要和平,;兩岸要和平,所以要交流,;兩岸要交流,,但不要被大陸吞掉,而要維護臺灣在處理兩岸終極關系的發(fā)言地位,。此一原則適用于兩岸經(jīng)貿交流,,同樣也當然適用于未來兩岸大學校園的交流。何況,,談到經(jīng)貿交流,,臺灣未必有當然的優(yōu)勢;但若論大學校園的交流,,以臺灣之自由民主,,卻存有相當珍貴的相對優(yōu)勢,。也就是說,倘若寄望兩岸大學校園成為一個臺灣能夠相對發(fā)生較佳影響的人文場域,,這應當是合理的期待,,亦是臺灣朝野可以用心經(jīng)營的一個新平臺。
然而,,若將兩岸大學校園視為一個平臺,,臺灣社會與臺灣未來的高中生及大學生皆宜有所準備,以資因應,。就臺灣社會言,,應當更加珍惜臺灣在民主法治上的成就,臺灣的民主與法治將是臺灣負笈大陸的“留學生”最珍貴的行李,,也是他們在大陸校園中不言自喻的交流資產(chǎn),。然而,倘若這一代父母輩的臺灣人,,所表現(xiàn)的卻是扭曲的民主,、被污染的法治,及偏差的國際觀,;恐將使臺灣學生失去原本應有的心理優(yōu)勢,。畢竟,在兩岸大學校園的互動中,,除了在學術課程的交流外,,那也是未來兩岸愿景的搖籃;臺灣學生是“華人民主典范”的傳承者與守護者,,不必渲染,,不著斧鑿,,他們在這個兩岸平臺上的最大價值,,正在于此。
今后數(shù)代的臺灣高中生及大學生,,應當更認真地參與兩岸交流互動的大學校園,。《遠見雜志》主持的一項兩岸年輕人調查顯示,,六五,?三%的臺灣年輕人認為,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大陸的年輕人,??梢姡_灣的年輕人其實已在環(huán)境中嗅得了此種警訊,;但是未來數(shù)代臺灣年輕人所面對的,,尚不僅是個人在職場上必須直接或間接迎對大陸人的競爭挑戰(zhàn),,他們也將實際參與臺灣價值與大陸磁吸的巨型拔河比賽。面對未來,,臺灣的年輕人準備好了嗎,?
兩岸所追求的是有無可能在以理智及理想為主流的兩岸大學校園里,及在追求真理與知識的兩岸大學知識分子當中,,能夠透過交流互動的知性平臺,,分別為兩岸,并共同為兩岸開創(chuàng)出一個和平,、民主,、繁榮與引領世界理想的人類文明典范?
CHAIWAN奇跡,,成為一個世界文明的新典范,,有無可能在有理智與有理想的兩岸大學校園中孕育誕生?我們不妨心存此想,,但其實也只能作此寄托而已,。畢竟,兩岸的未來,,必然是十之八九決定于今后兩岸數(shù)代大學生的手中,!
![]() ![]() |
- 2009-07-14北大臺大發(fā)展雙聯(lián)學位 臺大:樂觀其成
- 2009-07-14兩岸海洋教育文化交流15日臺灣海洋大學登場
- 2009-07-16大陸高等院校首次錄用臺灣學生為編內大學教師
- 2009-07-11廈門大學將首度組團赴臺灣招生宣傳
- 2009-07-07臺灣文化大學教授邱毅率團到南靖考察
- 2009-07-06臺灣海洋大學師生挑戰(zhàn)自我 劃獨木舟環(huán)寶島行
- 2009-06-18鄭立中訪問臺灣義守大學 探視大陸交換生
|